高校思政优质素材资料包

为进一步增强全国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上好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引导高校师生坚定信念、坚定信心、坚定意志,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教育部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定期选编“高校思政优质素材资料包”,作为持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开展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支撑。
首页 | 思政资料(第2期) | 错误言论批驳 | 驳“中国模式输出论” | 智库研究成果 | 环球时报:“抹黑中国支援”背后的反华套路

环球时报:“抹黑中国支援”背后的反华套路

发布时间:2020-07-04 10:06:13

 http://www.globalview.cn/html/global/info_37392.html

 对于中国医疗支援,西方媒体出现一系列政治化解读。第一种说法是,北京正在挽救被新冠病毒损害的声誉。英国《金融时报》以“从掩盖到全球捐赠者:中国的软实力把戏”为题刊文称,塞尔维亚总统公开表示“只有中国能帮助我们”成为北京的“宣传助攻”,这正是北京寻求获得的机会,即能从掩盖疫情、导致病毒加速扩散的国家转变为在世界其他地方陷入恐慌和危险之际提供领导力的慷慨全球大国。

 第二种说法是,中国试图将这场公共卫生危机转变为地缘政治机会,“推销”中国发展模式,填补美国遗留下的真空。美国彭博社称,中国现在尤其紧盯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疫情严重的欧盟国家。当这场危机逐渐平息时,美国或将发现欧盟已进一步离开其势力范围。美国《纽约时报》援引一名学者的话称,中国通过捐赠医疗物资表明自己是有责任担当的强国,“同时也是吹捧自己在遏制疫情方面的成功,以表明一党专政优于西方国家笨拙的民主制度”。

 法国《世界报》认为,中俄的援助让欧盟感到焦虑,他们担心如果自己对其成员国的援助无法跟上外部国家的脚步,那么这场舆论战和地缘政治战很难打下去。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日前发表有关警惕“慷慨政治”的文章成为国际舆论的热议话题。他表示,有人正试图诋毁欧盟有责任感、值得信赖的形象。香港《南华早报》解读称,欧盟也担心内部团结遭到撼动。

 “上述负面解读中国医疗支援的声音,归根结底是一种新的中国威胁论。”德国中国问题学者夫罗里扬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每当中国做了什么应受到肯定的事情,一些美欧媒体和政客就会提出警告,比如中国试图获得更大影响力、想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他们同时还会提到中国试图为本国企业开拓市场,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等,当然还要渲染“中国制造”质量不行,“这在最近几年已经形成了一种套路”。这名学者表示,欧洲正处于危机中,这些媒体现在应该更关注疫情,并感谢中国的帮助。

 宋微表示,渲染“新冠病毒外交”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西方社会面对疫情的恐慌与焦虑心理。抗疫期间,美欧一些国家暴露出在危机应对和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一些媒体和政客试图“祸水东引”,转移矛盾和舆论的视线。

 “抹黑中国对外支援的声音大多来自那些本来就对华持有偏见的人,这样的人在西方政界和媒体界还是比较多的。”张颐武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人类需要共同应对疫情危机的时候,在国际上搞舆论斗争是没有意义的,对于抱着最大善意的中国,这种抹黑的声音可以说是“缺少良心”。

 张颐武将西方这种思维概括为“三不”:不服、不认、不信。对中国战胜疫情、本国防控进度缓慢,有不服的心理。对中国经验不认可,要自行探索解决方式,但最终还是采取封城、设方舱医院等方式。最后,中国的措施被证明是有效的,这些人就只能用“数据不真实”来攻击中国。“他们其实很无聊。”张颐武说,“他们甚至不明白,只有接受中国的帮助、效仿中国的经验才能尽快战胜危机……你要是都病死了,靠什么反华?”

 《南华早报》援引日本立命馆大学专家广野美和的话说,提供帮助的国家并非只有中国,且每个国家都希望提升自己的形象,“将中国的行动与争夺影响力联系起来,而不考虑人道主义援助的背景和历史,这会让我们对中国支援行为的本质视而不见”。

 张颐武表示,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还处于弱势。“为应对西方诸多非议的声音,我们一方面要遵循客观原则,事实胜于雄辩,中国逐步复工复产证明了我们经验的有效性,是对他们最好的回击。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各种声音发出去,结合其他受援国家和世卫组织等力量,证明真实的情况。”


环球时报:“抹黑中国支援”背后的反华套路.docx

思政资料(第2期)

资料打包下载

导: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社会科学司、新闻办

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东北师范大学)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武汉大学)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

审核制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发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869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