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7102 | 扶贫故事 | 扶贫聚焦 |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创“打工课堂”促脱贫强内生动力谋幸福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创“打工课堂”促脱贫强内生动力谋幸福

发布时间:2020-09-29 17:56:26

原标题:创“打工课堂”促脱贫强内生动力谋幸福——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与环境工程系志愿者扶贫典型案例

一、案例概括

为了解决贫困群众缺少脱贫致富一技之长的问题,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自2015年以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与环境工程系志愿者团队持续在广西天峨县、广西都安县、广西忻城县等地创新开办了“打工课堂”,利用专业优势,为贫困群众免费开展建筑类技能培训,并将培训合格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贫困群众推荐到企业就业,促进了扶贫工作由“输血式”向“造血式”的根本转变,受到地方政府和贫困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案例背景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与环境工程系志愿者团队通过对学校“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驻点村天峨县岜暮乡拥里村调研发现,该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环境闭塞,且土壤贫瘠、资源匮乏,气候干旱、少有降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的产出较为贫乏,村里当地村民主要靠外出打工维持生活。该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8人,贫困户中70%的中青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老人与儿童居多。但是,村民们由于文化程度较低,缺少专业技术,外出打工大多在建筑工地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收入低且工作岗位不稳定。

“技术扶贫,爱心筑家”是志愿者服务的出发点和初心。该系党总支利用建筑水电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资源优势,组成了由专业教师与优秀学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通过精准培训,力争使贫困村民掌握一两门实用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并且能推荐他们到离家较近的建筑企业打工,既让贫困村民在家门口学到一技之长,使他们由纯体力工向技术工转型,增加务工收入,早日脱贫致富。同时,又使他们能够照顾家庭,减少孩子们因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厌学辍学和心理健康问题。

三、团体介绍

扶贫志愿服务由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与环境工程系发起。志愿者团队由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与环境工程系师生和学校驻村第一书记组成。

2015年开始至今,团队参与扶贫志愿服务约260余人次,团队成员中包括高校专职教师4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历1名,研究生学历26名,本科学历14名。团队成员中大学生志愿者有170人,驻村第一书记与村委干部22人。志愿者团队结构优良,梯队合理,专业能力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其中高校专职教师11人拥有全国专业注册证书,30人具备“双师素质”。近年来,累计完成建筑水电安装工程项目技术服务100多项,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同时,发挥专业优势,依托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为社会行业提供技能鉴定培训服务合计达3000人次以上,具有丰富的技能鉴定培训经验。

志愿者团队开展的“打工课堂”活动,社会反响热烈,受到广西电视台《第一书记》栏目多次跟踪报道,在团中央学校部主办的“镜头中的三下乡”全国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报道奖。志愿者团队还针对贫困村广大群众的需要,制作了鲜活生动、通俗易学的教学电视专题片《管道工教学》,在2016 年广西优秀党员教育电视片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奖,是广西教育系统的3个获奖作品之一,为扶贫电化教育提供了实用资料。志愿者团队所在教工党支部荣获学校五星党支部荣誉,志愿者团队成员田海涛老师荣获广西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个人二等功。

四、精准扶贫与瞄准的问题对象

广西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虽然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到2018年底还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7万人。近年来,志愿者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广西河池市天峨县、都安县万茂村、甘湾村等的6个学院对口帮扶村,以及主管部门广西教育厅对口帮扶的广西来宾市忻城县六纳村等7个村。

五、扶贫志愿服务内容

都安县是广西极度贫困县之一,是典型的大石山区,九分石头一分土,大部分家庭人均耕地

面积不足0.5亩且山区贫困村缺水严重,只有旱地没有水田,恶劣的环境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发展,该县共有贫困村147个,贫困人口共有35399户150278人,大部分贫困村贫困发生率在40%以上。由于条件限制,大部分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外出务工,使该县成为了广西的劳务输出大县,但由于文化水平较低,缺乏技术,许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只能做收入较低的小工或临工。

忻城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2019年计划脱贫24284人,摘帽23个村,实现全县脱贫摘帽。自治区教育厅作为忻城县牵头帮扶后盾单位,共帮扶红渡镇六纳村、六蝶村、雷洞村、马蹄村,及古蓬镇龙球村、板内村、上浪村等7个村。其中志愿者团队服务过的六纳村是区级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47人。贫困户中60%的中青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老人与留守儿童居多,六纳村致贫的原因75%是缺技术,从事的工作主要是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收入低且岗位不稳定。

志愿者扶贫针对贫困群众缺乏脱贫技术的问题精准施策,利用建筑专业技术,积极开拓创新,持续开展“打工课堂”志愿服务。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努力,“打工课堂”的服务模式逐渐完善与成熟,从最初的一阶模式——送课下乡和技术服务,逐渐发展成二阶模式——技术培训+考证(即通过考试取得由人社部门颁发的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再到三阶模式——技术培训+考证+推荐企业就业。“打工课堂”成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扶贫模式,品牌效应逐渐形成。

(一)一阶模式——“技术+高校”,量身定制打工课堂

在“打工课堂”开课前,志愿者团队针对贫困村村民的务工特点、年龄结构、知识水平的情况进行调研,在了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后,研究制定培训内容和深度,对一般人员进行基础课程培训;对具有一定技能基础的人员实行提升技能培训。在确定课程内容和深度后,分别组织对应的教学团队,准备好上课所需的教案、多媒体课件和实训所需的工位、设备、材料,提高了培训的实用性与针对性。2015年--2018年,志愿者服务团队去到拥里村、加范村、万茂村、自成村、六纳村等五个贫困村落进行“打工课堂”的公益教学活动,对村民进行建筑给排水管道安装技能和建筑电气安装技能培训,使得村民拥有一技之长。三年期间共培训村民200余名,其中精准扶贫村民92名,在村委及志愿者的共同推荐下,实现部分村民到河池、来宾等县市的建筑工地就业,帮助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忻城县红渡镇六纳村第一书记吴桂彬在接受广西卫视第一书记栏目的采访中说道:“村民从事的工作主要是体力的一些工作,导致他们的收入方面特别低,通过教育厅后盾单位联系了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打工课堂培训来增强村民的就业能力,一方面就是电工,满足家庭的一些电路安装和管道安装。第一期的打工课堂举办的效果特别好,当地群众贫困户加起来有四五十人参加这次打工课堂,我们今天去的这户是贫困户,他名字就罗永存,原来他就是外出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工种,他加入了我们打工课堂,通过专业老师授课,掌握基本的水电安装知识,2018年他这个贫困户也实现了脱贫。”

受培训村民罗永存说:“我们村第一书记联系学校,来我们村培训,以前我也会一点,现在就是从操旧业,安装灯具空调什么的,去了广东那边,老板按月发工资,每月5000元,做农活就没有那么多收入,有技术好,没有技术打不了工。”

(二)二阶模式——“技术+高校+证书”,合力提升打工课堂层次

为了使“打工课堂”达到更好的效果,让村里急需学习、渴望学习的村民能学到实用技术,系部经过与村委联系,开展全面的宣传动员,通知在外打工及村里务农的村民参加打工课堂。

2018年12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都安职教中心与广西人力资源保障厅、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作,针对都安县6个对点扶贫村21名学员开展电工职业技能等级培训班人。贫困群众经过初级电工理论、实操考核获得广西人社部门颁发的电工初级证,从而为贫困群众通过技术务工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三)三阶模式——“技术+高校+证书+企业”,积极推广打工课堂品牌

志愿者团队在六纳村开展的第一期“打工课堂”技能培训,培训当地农户和贫困户近30人,有部分贫困户通过培训实现了脱贫,广西卫视第一书记栏目对六纳村“打工课堂”技能培训带领贫困户脱贫进行了报道,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2019年5月,受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直属机关委员会、忻城县人民政府邀请,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志愿队对忻城县7个贫困村开展“打工课堂”。同时,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校企合作单位广东腾安机电安装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协定,拟于2019年7月对广西来宾市忻城县七个贫困村共40名农民工联合开展电工培训。培训过程中,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实践教学,同时,将企业文化等因素融入教学中。培训合格获证后,农民工与广东腾安机电有限公司签订就业意向协议。至此,“打工课堂”为农民工提供了从技术培训—技能证书—岗位就业的“一条龙”精准脱贫服务。“校、政、企”联合开展“打工课堂”技术扶贫的扶智脱贫品牌逐渐形成。

六、扶贫志愿服务投入的成本

(一)志愿者团队投入。2018年扶贫志愿者投入81人,其中,志愿者团队教师成员11人,包括上课的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老师4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2人,助教1人;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老师3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1人;教学管理老师4人,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2人,助教1人。学院领导干部7人。志愿者团队学生成员43人,其中大一学生22人,大二学生21人。志愿者团队学院驻村第一书记成员6人、驻村工作队员1人。志愿者团队各村委干部13人。

(二)资金投入。2018年,“打工课堂”资金投入约10万元,主要来源于学院党建经费与系部对外社会培训收入。经费开支主要包括:1.志愿者的交通与食宿费用等约7.5万元;2.培训的教材、实操耗材采购约1.5万元;3.培训办证评审费6000元;4.培训村民资料等费用4000元。

(三)物资投入。接受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师生捐款共5600元,主要用于慰问贫困村与贫困户的节日慰问品的购置。接受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中心电工工具箱捐赠21套,捐赠发放给都安县21名电工技能培训班学员。

七、扶贫志愿服务效果 

自2015年志愿者团队开展“打工课堂”送教下乡公益活动起,四年来“打工课堂”面向贫困村农民工开展了一系列建筑电工、管道工培训,团队参与扶贫志愿服务约250余人次,服务覆盖广西13个贫困村、1400名贫困村民,开展建筑电工、管道工培训500多个课时,培训村民350余人次,帮助精准扶贫村村民成功就业达150人次,带动近600名贫困户脱贫,实现了贫困群众接受培训后人均年收入增长近万元的良好效果。

打工课堂培训,依托学校专业技术,与地方政府合作,与企业联动,撬动了多方面的社会资源,形成强大合力,不但能帮助贫困群众获得稳定收入,实现稳定脱贫,也有助于减少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失学辍学,确保其“义务教育有保障”,助力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贡献。


责任编辑:杨璐遥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原标题:创“打工课堂”促脱贫强内生动力谋幸福——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与环境工程系志愿者扶贫典型案例一、案例概括为了解决贫困群众缺少脱贫致富一技之长的问题,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自2015年以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与环境工程系志愿者团队持续在广西天峨县、广西都安县、广西忻城县等地创新开办了“打工课堂”,利用专业优势,为贫困群众免费开展建筑类技能培训,并将培训合格获得职业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