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网
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重点实验室(培育)党支部 - 高校党建 - 典型经验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经验 > 高校党建

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重点实验室(培育)党支部

党建引领当先锋,科技兴农作表率

来源: 海南大学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06日 13:57:00

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和13级强台风“海鸥”连续袭击海南岛,岛内有2600多公顷良田遭受海水倒灌,良田瞬间成了盐渍地。在5—10年内,农民将无法种植常规农作物。看着农民兄弟绝望又无奈的身影,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重点实验室(培育)党支部书记王倩男陷入沉思:能不能发挥支部党员的专业技术帮助恢复农业生产?想到这,她立即召开党支部会议商量对策,利用实验室的优势,确定“海水倒灌农田土壤盐渍化灾后恢复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技术攻关方向,帮助群众尽快恢复农业生产。不到一年时间,就让原本荒草都不长的盐碱地种出亩产1800多公斤玉米和蔬菜。在党中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下,王倩男带领支部党员们在帕米尔高原成功种植出亩产3吨的耐盐蔬菜,为当地脱贫攻坚贡献力量。目前,他们投入到援助越南改造湄公河流域海水倒灌农田和海水稻开发工作;埃及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纷纷派人前来“取经”。

◎ 做法

王倩男坚持党建引领发展,立足科技兴农,强化理想信念、凝聚团队力量、发挥党员作用,促进学校教学科研事业发展,努力服务海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1.不忘初心,坚定科技兴农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他指出:“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王倩男带领支部党员群众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高等教育、“三农”工作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组织开展“传承热作精神,做最美科技人”系列主题党日活动,先后开展了热带作物学术研讨会、共建农业科技示范园、举办热带作物学英文培训班、科技支农等活动,引领党员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本领作风,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为打造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王牌和培养热带农业创新拔尖人才贡献热情与才智,切实担负起实现科技振兴农业的时代重任。

2.携手共进,凝聚科技兴农力量。王倩男认为“把支部建在研究团队上,凝聚党员群众力量”有利于党支部提升组织力,推动教学科研发展。因此,她秉持“立足海南、服务热区、躬耕耘耔、兼济天下”的工作理念,通过联合开展重大项目申报、技术研发、成果推广等方式,搭建学术科研交流互助平台,挖掘党员群众潜力,汇聚强大集体力量。发挥党支部“以老带新,以强扶弱,共同进步”的优良传统,通过校内党员学科带头人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校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交流、联合攻关,形成“大师领军+团队作战”的工作模式,引领青年学者在教学科研中不断成长进步,使团队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梯队。同时,党支部高度重视“双向培养”,强化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引领,努力把优秀年轻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骨干,研究团队先后有8名教师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教师党员持有科研基金项目和发表科研成果的比例从50%提升到80%。党支部凝聚力进一步提升,党员群众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奋斗,形成了齐心协力推动科技兴农的良好局面。   

3.创先争优,产出科技兴农成果。党支部善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根据研究方向将党员划分成不同的党小组,以党小组组成科研团队引导党员充分发挥优势特长,推动学校科研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党小组组长陈银华教授作为国家木薯产业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带领党小组成员致力于将木薯产业做大做强做精,目前他已在海南全面推广木薯种植,并北扩到山东、河南一带,带动农户增收。支部党员参与黄惜教授科研团队,研制出“海南槟榔黄化病防治技术”,给海南以槟榔为重点产业的百万农民提供了强有力的防治“绝症”技术。支部党员不断加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和应用型技术研发,党员施海涛教授(34岁)发表SCI论文40多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220,为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 点评

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重点实验室(培育)党支部从心开始,强化党员理论学习,坚定科技兴农信念;携手发展,团结党员群众,凝聚科技兴农力量;发挥优势,强化党员骨干作用,推动科技兴农成果产出,勇担打造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王牌的使命与责任。

 

(文章摘自《基层党组织书记案例选编(高校版)》第九章《促进学校事业发展》)

[责任编辑:张潇]

思政网
思政网
思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