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聚焦党组织赋能聚力 构筑党建引领事业发展新生态
河北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强化思想引领、推动“一融双高”,不断提升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
健全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梳理学校党委11方面48项责任、党委书记3方面18项责任、班子成员3方面14项共同责任;完善党委常委会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优化议事流程,提升决策质量;修订党委常委会会议“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推动理论武装不断深入。
健全组织体系。不断压实基层党组织责任,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分类建设教学科研型、社会服务型、学科交叉型、志愿服务型等特色党支部,夯实基层战斗堡垒。着力提升基层党建质效,推进“基层党组织能力提升”工程、“支部建设年”专项行动,开展党建“双创”培育和“一院一品”特色党建。2021年学校获评河北省优秀基层党组织,2022年入选“河北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建有5个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2个教师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0个省级“双创”培育单位。形成《探索实施“融通党建”,构建铸魂育人新生态》等21个特色党建工作案例,获省级奖励10余项。
健全党员培养体系。打造“理论学习、业务培训、红色体验、实践服务、云端指尖”党员教育五大课堂,完善“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党员”全链条党课培训体系,形成教育对象全覆盖、课程设置全链条、教师队伍全员化、教育平台全方位和评价考核全过程“五位一体”的生动局面,该做法荣获河北省高校党建工作典型案例一等奖。
二、强化思想引领,聚力铸魂育人
抓实理论武装。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组织相关学科专家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等开展理论阐释,获批“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成立“博学笃行”研究生宣讲团、星火成炬宣讲团、老干部银铃宣讲团等,用好党课、思政课、主题党(团)日、课题研究、班团活动等阵地,开展“习语润心”、毓秀青年读书会、红色经典诵读、红色家风传承等红色教育,传播党的理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构建“大思政格局”。在全省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着力打造“行走中的思政课”“胶片上的思政课”“经典里的思政课”。出台《全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建立校、院32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形成“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局面,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河北省课程思政”示范校。打造“融通”育人模式、“滴灌式”思政教育,育人成果连获2018年、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三、推动“一融双高”,实现双向赋能
强化党建引领。学校党委锚定一流大学建设目标,高标准打造燕赵文化、生命科学与绿色发展两大学科群,实施“文科登峰、理工科振兴、医科崛起”战略,推进“一流人才培养”等六大工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出台《关于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的实施方案》,统筹5方面15项重点任务,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中彰显新担当。
完善融合机制。全面优化《河北大学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将教育教学、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核心业务,列入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考核体系,将抓好党建列入中层班子和中层干部“一岗双责”考核,通过考核指挥棒实现党建与业务主动融合。推动“政产学研党建联学共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等共建创新实践基地、产学研合作,切实把党建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推动双向赋能。在重大项目组、科研团队、教学团队等建立19个党支部,为培养高层次紧缺人才、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等提供有力组织保障。生态环境系雄安生态环境研究院师生联合党支部,致力于雄安新区白洋淀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突破关键技术17项,获批全国第四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支部党员所在“白洋淀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教师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最大程度发挥“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科技赋能和深化实践育人方面作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的党支部书记闫小兵,所带领团队研究的“第四代半导体材料单晶外延技术”获2024年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卓越奖,为解决我国半导体芯片“卡脖子”问题贡献力量,指导的学生团队项目《智芯智行-让国产汽车拥有存算一体的“中国芯”》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