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党建引领强社区 三全育人谱新篇 以党建引领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新模式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启动建设以来,长江大学坚持党建引领赋能社区建设,不断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方式和基层治理模式,通过强化党委统筹、创新组织体系、推进党建融合、焕新党员管理,依靠广大师生共同缔造社区美好环境,在构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的“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模式中取得良好成效。
一、强化党委统筹,绘就社区建设新蓝图
学校注重顶层设计,制定《长江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实施方案》,以推进校园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切入点,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创新创业能力和生命健康教育“两线”贯通、面对面全覆盖的“520”育在长大体系。为保障工作落实,学校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综合管理模式改革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任组员,下设社区建设办公室,挂靠党委学生工作部。学校党委每学期专题研究学生社区建设工作,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校院两级协同配合的责任体系,确保多方力量和资源在学生社区实现整合协同,有效推动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创新组织体系,构建社区治理新模式
学校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按照“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原则,创新实施党的组织和社区组织一体化构建,着力建设功能型社区党支部,真正实现“学生在哪里,党的组织就在哪里,党的工作、党的教育就跟到哪里”。基于此,学校依托“社区+枫桥驿站”模式,形成“三社区九驿站”的建设格局,并配套设立12个社区(驿站)党支部,实现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全覆盖。同时,延伸建立“党支部引领社区—党小组建在楼栋—党员先锋岗覆盖楼层—党员身份亮明在寝室”的四级组织贯通体系,实现党的组织对社区、楼栋、楼层、寝室的全覆盖。
三、推进党建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新格局
学校坚持践行“一线规则”,以社区党组织为依托,以先进典型为引领,以学生工作队伍为骨干,以全体党员干部为支撑,着力将学生社区建设成为党建工作与学生工作深度融合的思政重要载体、育人创新阵地和风险防控前沿,推动社区治理转型升级。一是从单一学工系统进社区向全体党员干部进社区转变。建立各级干部深入社区制度,开展“书记面对面”“校长下午茶”活动,校领导每学期不少于 2 次、中层干部不少于 4 次深入结对社区交流,入职未满5年的专职辅导员每周入住社区不少于4天。二是从以管理为主向注重引领服务转变。组建社区服务中心,设立社区办事大厅,把学生办事业务集成在社区,把学生日常事务解决在社区。学生工作队伍入驻学生宿舍楼办公,做到全员覆盖、全时保障。三是从学生生活场所向高质量育人平台转变。组建思政课社区工作室,邀请思政教师、模范人物、校友代表走进社区,宣讲理论热点、破解思想堵点、找准奋斗基点。组建社区问学中心和众创中心,邀请学业导师、创新导师、创业导师讲学,提升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组建社区心育中心,构建“思想解惑促成长、心理解压促健康、学习解困促提升、生活解难促信心、就业解忧促发展”的“五解五促”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四是从单向度宿舍建设向多主体社区建设转变。遴选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担任负责人,建立健全以服务奉献为导向、以素质提升为目标、以经历认证为保障、以制度规范为基础的长效机制。
四、焕新党员管理,引领共建共享新风尚
学校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制定《长江大学“党员当先锋、社区党旗红”学生党员服务社区设岗定责工作实施方案》,围绕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设置5大类15个岗位,学生党员结合自身实际申报岗位,通过全覆盖报到、全方位下沉、全过程服务,推动党员带头、全员参与社区建设。一是推行“我是党员我报到”。学生党员向所在社区、所属驿站报到,进站后自主选岗上岗。二是践行“我是党员我带头”。学生党员带头完成学习任务,维护公共秩序,发挥示范引领和桥梁纽带作用。三是倡导“我是党员我奉献”。根据社区工作安排,学生党员自发参与相关活动组织和公共环境维护,为社区建设贡献力量。四是激发“我学党员我看齐”。实施朋辈引领,将团员青年、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等作为党员设岗定责的补充力量,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五是构建“党员双评价”机制。建立“双述职、双展示、双评价、双反馈”制度,社区对学生党员定期开展考核评价,推动学生党员在社区有效发挥作用。
五、依靠学生力量,缔造美好社区新环境
学校扎实推进“共同缔造”行动,出台《长江大学学生建言校园治理实施办法》,通过加强工作保障、强化监督检查、督促责任落实,积极推进源头治理、主动治理。一是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接诉即办”机制,为学生参与学校治理、反映问题诉求提供有效渠道,对学生合理建言和诉求给予快速响应、高效办理、及时反馈,以满足学生学习生活需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二是加快形成社区特色文化。在社区及驿站培育学生社团,创建品牌活动,推动不同学科专业学生交叉组队、融合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三是持续改善学生社区环境。坚持为了学生、依靠学生、服务学生,持续加大社区建设投入,推动学生管理服务体系改革创新,引导学生全程参与社区建设,共同营造社区良好育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