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型经验 | 宣传教育 | 河北农业大学:打造“矩阵数字模型”,赋能“互联网+思政”育人...

河北农业大学:打造“矩阵数字模型”,赋能“互联网+思政”育人新实践

来源:河北农业大学 作者:田炜明 黄园 刘梦晨 发布时间:2024-11-06 15:47:14

青年大学生在哪里,高校思政工作的触角就应当延伸到哪里。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培养人”的关键出发点。近年来,思政工作贯穿“一道路两精神(即太行山道路、李保国精神、太行山精神)”,着力厚植农大百年精神沃土,深耕数字化思政教育工作,戮力拓展“互联网+思政”内涵,系统推进精准思政,把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价值引领与学业就业等方面结合起来,将学生需求、关注热点、日常行为等方面以数据模型呈现,构建集“信息收集—媒体平台—思政品牌—实践课堂”于一体的网络矩阵格局,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温暖贴心,构建数字模型,探索精准思政


(一)立足沟通主渠道,构建信息收集矩阵

以思想动态调研问卷、学生代表座谈会、深入宿舍走访调研、“每日信箱”项目、辅导员家访为主要路径,打造多层次、广视角、全场域的思想动态调研体系,掌握育人工作话语主动权,畅通学生反馈渠道,让学生发声“有出口”,需求“听得见”,为推进学生工作奠定数据基础。以“每日信箱”项目为例,成立运营专班,开辟信息收集、办结反馈两条处置渠道,建立了“反馈收集—分类汇总—上报对接—进度跟进—通报宣发—满意度测评”的一体化运行机制,形成了监测、预判、应对、处置、反馈“五位一体”的工作体系,不断延伸“广角调研—数据建模—聚焦重点—精准发力”的网络思政育人链条。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链条不断完善,成果逐步显现,形成较全面的数据基础。“每日信箱”自2022年启动以来,累计收到信息3000余条,发布《工作简报》20期,实现了效果与口碑的双丰收;“1+100暖心行动”“辅导员晚上见”等活动的开展,真正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二)多重协同主战线,构建媒体平台矩阵

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多平台协同育人主战线。拓展育人主体,将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课专任教师、辅导员、朋辈力量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网络素养和新媒体技术培训,构建信仰坚定、梯队合理、技术互补的队伍建设体系;建设联通平台,以“高校思政网、易班网、中国大学生在线”为引领,搭建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哔哩哔哩、微博、校园网等线上融媒体平台,流量聚力、正向引领、全域传播,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创设校园宣传栏、灯杆旗、LED宣传屏、条幅、海报等线下宣传联盟,营造时时处处教育的环境氛围。通过丰富教育主体、联通教育载体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出圈走实。三年来,网络思政育人队伍初见规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50余次,录制场景化思政微课5期,制作视频224个,推送1200余篇文章,全平台浏览量累计超600万,在“网络文化节”和“网络教育优秀作品展示活动”中获奖20项,获得省级网络文化节三等奖3项,省级优秀新媒体作品(微课)二等奖1项。


(三)巧思细研全过程,构建空间链条矩阵

立足学生入学到毕业全链条,将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实习就业、创新创业、生活服务等环节中的人、物、地、事都纳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数据共享、互融互通。以大数据打通理论学习、专业认知、文化涵育、实践提升等环节的壁垒,将专业教师、辅导员、思政教师、双创导师、朋辈校友等作为网络教育主体,以表格化、数据化的形式呈现人才培养过程。以精准调研为核心、以数据为支撑,多渠道收集覆盖了思想教育、学生管理、就业创业、生活服务等多方面信息,开展多路径、立体化的网络思政活动,编织牢固、弹性、富有空间感的思政育人网络,推进全方位育人下沉到位。创设“博思汇”“渤海好声音”“榜样集结号”“每周之星”“双创榜样堂”“励志讲堂”等思政品牌,工作案例《精细化调研为精准思政把脉助力》获评河北省高校网络教育优秀工作案例三等奖,学生创新创业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000余项,获得首届河北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金奖”一项。


(四)线上线下勤联动,构建实践课堂矩阵

以大数据为支撑,掌握学生“大模型”与“小画像”,思教政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相融合,线上线下紧密结合,构建全景化、立体化实践课堂。设立耕读Garden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星火计划”双创训练营、“李保国”志愿服务队、专业技能提升营等个性化、实用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基地,数据导航、实践聚力,寓教于乐、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好我校“一道路两精神”的精神传家宝,结合最新政策理论学习要求,增设“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校史故事我来讲”“移动的文化讲堂”等实践云课堂,让学生能够在沉浸式体验中提升参与感、获得感,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既有实践的脚步,也有云端的课堂。


二、戮力同心,创新方法路径,提升育人实效


(一)全面数据收集,打破“信息孤岛”

打破各部门数据壁垒,发挥数字技术优势,依托一站式网络学工平台,生成学生在校期间日常行为模型;依托“思享下午茶”“每日信箱”、院领导接待日、专项调研等主观思想动态调研方式,收集个性化数据;结合心理测评系统数据,关注学生在微博、抖音、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的言论和互动情况,收集学生的情感支持数据,为深度的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二)数据深度挖掘,赋能“精准画像”

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全样本数据开展文本挖掘、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深度分析,实现对学生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描述,预测和把握学生未来需求态势及动向,为学生提供“第二课堂”自主选择学习菜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调节技巧等,以供给满足需求变化确保思政育人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三)内外协同合作,聚焦“精准发力”

一方面,发挥“一盘棋”优势,尤其是“每日信箱”项目设置学业帮扶、宿舍生活、餐饮购物、网络服务、文化活动等板块采集意见建议,第一时间回应学生诉求,促进数据资源整合,形成教学单位、职能部门、群团组织协同育人局面;另一方面,打通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联系,实现校地校社校企联动,在资源共享、联合研学、优势互补等方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建设“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基地,联合策划“盐碱地上的思政课”等具有鲜明特色的网络育人品牌项目,以点带面提升育人实效。


(四)线上线下联动,实现“同频共振”

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教育充分融合,坚持扬长避短、互通互促的原则,线上教育内容紧跟学生实际、热点,聚焦学生群体网络聚集地,积极占领网络主阵地,线下活动既强调校本文化,注重学生参与感,也兼顾为线上活动热身、引流,在潜移默化中厚植文化自信情怀、坚定理想信念,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回归初心,立足校本特色,力求长远发展


(一)数据分析、精准画像,把准工作方向

开展数据分析和文本挖掘,精准刻画学生特征,做到“精准”追踪网络平台,“精准”贴合学习习惯,“精准”掌握思想动态,“精准”对接思政教育资源,“精准”提升育人实效,以个性化方案服务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夯实思想根基

注重“活动+育人”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品牌+服务”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强平台建设,丰富内容框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区域、宣传力度、重要作用,提升思政育人水平。


(三)齐抓共管、上下同心,落实立德树人

继续发挥一盘棋优势,画好以学生为中心、各部门协调互通的同心圆,推动“十大育人”体系的落实落地,完善校内互联、家校互动、校企互助的联动育人模式,立足立德树人的教育主线,不断擎画“大思政”工作格局。


责任编辑:马静怡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青年大学生在哪里,高校思政工作的触角就应当延伸到哪里。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培养人”的关键出发点。近年来,思政工作贯穿“一道路两精神(即太行山道路、李保国精神、太行山精神)”,着力厚植农大百年精神沃土,深耕数字化思政教育工作,戮力拓展“互联网+思政”内涵,系统推进精准思政,把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价值引领与学业就业等方面结合起来,将学生需求、关注热点、日常行为等方面以数据模型呈现,构建集“信息收集-媒体平台-思政品牌-实践课堂”于一体的网络矩阵格局,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