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智赋能法治铸魂育人模式创新实践
在全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紧扣《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要求,将法治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切口,构建起“科技支撑、文化浸润、实践深化”三位一体的法治育人创新体系。2025年4月,按照学校学生主题教育实施办法要求,全月围绕法治教育开展学生主题教育,联动8个二级学院开展百余场次教育活动,通过“数字技术重构教育场景、文化基因涵养法治精神、社会实践淬炼责任担当”的创新路径,形成覆盖万名学生的沉浸式法治育人生态,为职业院校法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南信方案”。
一、科技赋能:数智驱动“智慧普法矩阵”,构建全场景法治教育新生态
1.“数智+理论”领航思想:点燃法治育人科技火炬
当前,职业院校法治教育面临双重重要命题:一是如何培养具备数字素养与法治思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如何破解传统法治教育中存在的“内容抽象化、形式单一化、实践脱节化”痛点。以"数智驱动、场景融合、实践创新"为核心理念,南信院正探索出一条法治教育的创新路径。学校以“数智技术破局”为突破口,着力破解高校法治教育中存在的“内容悬浮化、形式程式化、效能浅表化”难题。军士教育学院运用AR虚拟助手开展网络安全普法,提升军士生数字时代法治素养;智能交通学院借助易班网络平台推出“火灾逃生AR模拟”轻应用,以科技手段强化消防法规实践认知。融入数智巧思,赋能传统教育,领航法治思想,让法治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云端+实景”双轨融合:打破法治教育时空壁垒
学校系统化构建"智慧普法矩阵",借助“法治智答”小程序、融入“云端+实景”双轨工作思路,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国家安全意识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电子信息学院通过“线上直播+线下互动”组织全院观看国家安全教育课,实现100%覆盖,创新国家安全教育形式,于4月14日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创新开展反电诈专题教育活动,通过“理论深化+情景实训”双轨模式,着力提升大一年级安全员的法治思维与风险防控能力。网络与通信学院设计“法治飞盘靶盘”等智能道具,将法律知识融入趣味运动会,寓教于乐。智能制造学院开发“法治智答”小程序,结合专业题库开展闯关竞赛,拓宽实景应用。
3.“AI+法治”创新实践:奏响数字时代普法协奏曲
学校发挥信息学院专业特色,通过AI技术与法治教育的深度耦合,破解传统普法中存在的“传播单向化、内容同质化、参与被动化”困境。既有人工智能学院借助AI技术生成法治音乐专辑《法治青春之歌》,以科技语言诠释法律精神;又有数码艺术学院学子依托新媒体专业,借助AI技术创作“热梗不凉”正能量网络海报,用新媒体技术传播法治文化。此外,人工智能学院借助AI智能体开发AI数字人讲师“法小Al”,以短视频解析习近平法治思想,打造沉浸式学法体验。以科技语言重构法治教育生态,实现法治教育从"单向灌输"向"全场景赋能"的跃升,为新时代职业院校法治育人提供了鲜活样本。
二、文化浸润:“法韵南信”润物无声,打造法治文化育人新高地
1.法治文创 “破圈”:从原创作品到情景剧的青春表达
学校将法学原理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构建起“文创产品具象化法治符号—情景演绎活化法治实践—智能传播触达青年圈层”的立体化普法生态。人工智能学院以 “法律条文可视化” 为核心,设计包含宪法、民法典等核心内容的普法书签合集,将 “权利义务”“契约精神” 等抽象概念转化为校园文化符号,使法治元素渗透至学生日常场景。数码艺术学院编排反诈情景剧《真相追光者》,以大学生兼职受骗、网络交友诈骗等真实案例为蓝本,通过角色扮演与沉浸式互动,引导学生在剧情推演中识别 “杀猪盘”“帮信工具人” 等新型诈骗套路。网络与通信学院创新“体教融合”模式,举办 “法伴青春” 趣味运动会,将宪法、民法典等法律知识融入飞盘、套圈等项目,以规则化游戏机制深化学生对网络行为边界的具身认知。
2.新媒体 “指尖课堂”:法治精神触手可及
学校深度融合新媒体生态与青年话语体系,构建“云端矩阵全域覆盖”的数字化普法生态。电子信息学院利用微信公众号、朋友圈扩散国家安全知识,形成宣传矩阵;智能制造学院推出“小智普法”系列推文,聚焦兼职合同、隐私保护等热点;数字商务学院发起“法治思维可视化”活动,征集习近平法治思想思维导图,一系列活动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
3.校园文化 “浸润工程”:法治基因扎根日常
通过晨读仪式、实训融合、景观浸润的协同发力,形成法治教育“常态化输入-场景化体验-生活化延伸”的育人闭环。将法治教育与职业精神培育相融合,以每日晨读宪法序言、国防法规等仪式化教育,在铿锵诵读中厚植依法履职的信念;聚焦专业实践场景,在实训基地设置法治宣传点,通过模拟车辆执法、交通信号编程等实操项目,将《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规具象化为“合法合规”的职业规范,形成“实训即普法”的生动课堂;打造沉浸式校园法治景观,利用动态电子屏、原创漫画长廊等载体,将法律条文转化为师生触手可及的图文影像,日均覆盖2000余人次,实现法治教育从课堂到走廊、从书本到生活的立体渗透。
三、实践转化:“知行合一”淬炼法治担当,铸就青春行动力
1.“交锋学法”:在模拟与思辨中深化法治思维
学校推进法治教育在模拟与思辨中深化法治思维, 以“辩案激荡思维,法理浸润成长”为核心理念,打破传统单向灌输模式,构建“角色代入-案例推演-法理交锋-共识生成”的法治教育闭环。组织青年法治辩论赛,围绕“法治与德治”等命题展开多轮攻防辩论,在逻辑交锋中深化对依法治国方略的立体认知;开发生活化法律实践课堂,通过“网购维权纠纷”等典型场景模拟,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条文转化为可实操的维权技能,让学生在唇枪舌剑中锤炼法治思维,在情景推演中培育法治实践能力,形成知识习得与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
2.“行走课堂”:从校园到社会的法治实践版图
积极拓展法治实践版图,将课堂延伸至社会,带领学生走进基层治理一线,了解基层法治治理的实践与创新,直观感受法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结合清明节这一时间节点,组织学生赴雨花台烈士陵园开展 “国家安全与英雄精神” 主题凭吊活动,将革命先辈维护国家安全的壮举融入思政教育,实现国家安全与红色教育的深度融合;组织学生骨干深入学生社区网格,普及安全知识,开展志愿服务,推动法治教育从 “单向灌输” 向 “多维浸润” 转变。
3.“青春践诺”:以行动守护国家安全防线
仪式化教育与集体承诺结合,引导学生将维护国家安全内化为青春担当。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契机,举行“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升旗仪式,校领导为学生讲授“国家安全,就在你我身边”信仰公开课,激发师生“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行动自觉。组织千余名学生集体签署“国家安全共建者”承诺书,以庄重签名凝聚守护家国安全的青春共识;更有一批青年化身“法治创客”,以反诈表情包、普法短视频等“网生代”语言破圈传播,形成了“承诺-践诺-传诺”的行动闭环,用青春创意将庄严承诺转化为守护家国的生动注脚。
四、案例启示:解码数字时代法治教育的“三维育人范式”
1. 思想引领:“理论灯塔”破认知盲区,铸法治信仰之魂
以南信实践为例,在法治教育活动中,学校注重将抽象法条转化为具象认知,如引领学生开发AI数字人“法小Al”短视频解析法治思想,并打造“法治思维可视化”思维导图征集活动等。高校应打造系统性法治理论教育体系,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将法律知识融入课程思政与日常教育。通过分层式理论学习矩阵(如法学专家讲座、师生共研微论坛、热点案例研讨),破除学生法律认知盲区。逐步建立“政策解读-案例剖析-价值内化”三阶育人链,邀请实务专家结合国际局势、社会热点(如数据安全、AI伦理)深化理论阐释,使法治信仰成为青年价值观的“精神灯塔”。
2. 实践深化:“熔炉效应”炼责任担当,促知行合一转化
南信模式中,学校通过“飞盘靶盘答题”“法治套圈”等趣味运动,以及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烈士陵园凭吊等活动,体现“实践即教育”理念。高校可构建“场景化-实战化-社会化”三维实践体系,推动法治教育从知识输入向能力输出升级。具体可通过三路径提升法治实践育人效果:一是角色代入,通过模拟法庭、法治辩论赛等,让学生在思辨中深化法理认知;二是问题解决,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法治微网格”行动、社区反诈宣传等,将法律知识转化为社会治理能力;三是跨域协同,联合公检法等相关部门共建实训基地,打造真实法治实践场域,让责任担当在行动中淬炼成型。
3. 科技融合:“智慧桥梁”创教育形态,建精准普法生态
在创新实践方面,学校运用AI作曲生成《法治青春之歌》、开发“火灾逃生AR模拟”网络轻应用、引入AR虚拟助手普法等行动,均体现了技术赋能的优势。高校在法治教育中,应注重科技融合,依托“AI+大数据+元宇宙”技术重构普法生态,实现教育精准触达与动态优化。高校可构建法治教育智能化平台,如搭建VR法治展厅、网络安全攻防沙盘等,让学生在沉浸交互中掌握法律应用技能,形成“千人千面”的智慧普法新形态。
4. 长效机制:“活水文化”育法治基因,塑校园精神内核
在本次教育系列中,学校实现了法治精神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如“法韵南信”文创书签征集活动、法治情景剧展演、法治主题运动会等。高校应当注重将法治元素深度植入校园文化肌理,构建“显性浸润-隐性熏陶-长效传承”育人机制。通过符号化植入使法律元素可视可感,运用叙事化传播用青年话语体系讲述法治故事,借助仪式化构建强化法治文化的情感认同,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成为校园集体潜意识。
数字时代,高校法治教育需构建“思想灯塔锚定价值坐标、实践熔炉锻造行动能力、科技融合重塑教育形态、长效机制滋养精神根系”的多维范式。通过理论筑基破除“ 知而不信”,通过场景实践消解“信而不行”,通过科技赋能突破“行而不准”,通过文化浸润实现“准而不止”,最终形成法治教育的闭环生态,为培养新时代法治公民提供可复制的育人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