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医药大学:聚焦三个维度,让理论宣讲“声”入人心
理论宣讲承担着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使命,宣讲效果直接关系到党的创新理论能否实现“飞入寻常百姓家”。陕西中医药大学作为一所拥有70余年办学历史的中医药高等学府,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听不懂”“听不进”“记不牢”等基层理论宣讲中存在的突出难题,积极探索创新,通过构建“三级宣讲团”、打造“思政大课堂”、构筑“实践淬炼场”三维发力,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入人心。
组建“三级宣讲团”,让党的创新理论“潮”起来
一是党委宣讲团示范讲。组建由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党群部门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及校外专家学者组成的党委宣讲团,在内容上求“实”、方式上求“新”、语言上求“变”,注重吃透理论、讲活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抽象凝练的理论讲得透彻明了、生动活泼,不断提升宣讲实效。二是理论宣讲团辅导讲。遴选专兼职思政课教师组建理论宣讲团,围绕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民生热点话题,通过“师生点单”“精准配餐”“花式派单”等形式,开展“菜单式宣讲”,实现政策理论“现身讲”。三是青年宣讲团灵活讲。遴选优秀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组建青年宣讲团,把握青年关注、聚焦青年需求、适应青年口味,深入团支部、学生社团和一站式社区等开展微宣讲,让理论贴近青年生活。青年教师参与大型文献纪录片《延安记忆》撰稿。师生创作的微电影《未选择的路》《用照金精神点亮信仰之光》分别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一等奖和三等奖。“岐黄青年宣讲团”“先驱之声宣讲团”等11支团队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宣讲团。
2024年5月,学校邀请中央党校郝永平教授来校作专题宣讲
2024年9月,校党委书记蒲济生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2024年10月,校长杨晓航为中医系本科生作宣讲报告
2024年9月,学校举办“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宣讲会
2024年11月,学校“岐黄青年宣讲团”赴西藏民族大学宣讲
打造“思政大课堂”,让党的创新理论“活”起来
一是用好思政课程。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出台《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意见》《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改善课堂教学状况,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青年学生可感、可知、可践行的思想养分,激活思政课堂生命力。二是用足课程思政。出台《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写指导意见》,探索“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模式,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建设、教学设计比赛等活动,形成基于“大医精诚”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模式,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合力育人。三是用实“大思政课”。出台《“大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邀请延安精神宣讲团、“最美医生”刘永生先进事迹宣讲团等来校展演。以邵小利烈士的英雄事迹为题材,师生自编自导自演话剧《向着太阳奔跑》《从未离开》。
2024年8月,校党委书记蒲济生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集体备课活动
2023年12月,学校组织各院系青年教师参加课程思政教师“大练兵”省赛
2019年10月,学校举行“弘扬延安精神 奋力追赶超越”宣讲报告会
2023年11月,学校邀请“最美医生”刘永生先进事迹宣讲团来校宣讲
2020年11月,师生自编自导自演校园话剧《向着太阳奔跑》
构筑“实践淬炼场”,让党的创新理论“实”起来
一是讲活“大学生讲思政课”。举办“民族瑰宝中医药,文化自信显担当”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毛泽东诗词朗诵比赛、“讲好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大学生讲红色故事比赛等,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红色血脉,把“有意义”的课讲得“有意思”,讲出青春奋斗真味道。二是讲好“场馆里的思政课”。图书馆举办“携手典籍 阅见未来”读书月活动、“阅读红色经典 传承红色基因”读书分享交流会等。陕西中医药博物馆举办陕甘宁边区援华医者展、中医药碑刻拓片展,讲述《孙思邈坐虎针龙木刻雕像》等中医故事。校史馆深挖校史资源,扎实推进校史育人工作,以红色校史“活教材”打造立德树人“强磁场”。三是讲实行走的思政课。举办“传承红色体育文化,厚植石榴籽精神”红色运动会、“中医药文化进万家”等活动。组织师生“重走中医药长征路”“寻访张掖战役中的医药英雄”,参观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等,打造移动课堂,让思政课“行”在路上,“走”入内心。
2023年6月,学校举办思政课实践教学展示暨毛泽东诗词朗诵比赛
2024年9月,学校举办“传承邵小利英烈精神 鼓舞新时代前进动力”主题教育活动
2021年10月,学校组织专家赴马栏镇长舌头村开展公益宣讲
2022年5月,学校启动“医暖人心——中医药文化进万家”主题系列活动
通过组建“三级宣讲团”、打造“思政大课堂”、构筑“实践淬炼场”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学校聚焦制约理论宣讲效果提升的难点痛点,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一是精准滴灌。组建“党委宣讲团示范讲、理论宣讲团辅导讲、青年宣讲团灵活讲”的三级宣讲团,深耕青年话语体系转化,重构理论叙事,实现宣讲供需精准匹配,破解“讲不透”难题。二是多方协同。用好思政课程、用足课程思政、用实“大思政课”,整合课程并创新教学方式,推动理论宣讲与课程体系深度融合,实现“课程必需”与“成长必需”衔接,解决“听不进”问题。三是知行贯通。打造“大学生讲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三大实践品牌,依托中医药文化进万家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理论,完成育人闭环,破解“行不通”问题。最终,形成一套完整、可操作、可复制的理论武装工作模式。
近年来,学校获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三进”省级精品思政课程项目1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3门,4人荣获省级课程思政教学标兵称号。陕西中医药博物馆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获批陕西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荣获各级各类志愿服务奖项十余项。中国教育新闻网、“学习强国”平台等多家中省媒体广泛报道学校理论宣讲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