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型经验 | 宣传教育 | 沈阳理工大学:“行走的思政课”以“兵工精神”为引领的红色文化...

沈阳理工大学:“行走的思政课”以“兵工精神”为引领的红色文化育人实践

来源:沈阳理工大学 作者: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5-06-27 09:42:25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沈阳理工大学立足学校鲜明的兵工特色,积极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格局和人才培养过程,以行走的思政课为抓手,打造思政课育人新模式,走出一条以“兵工精神”为引领的红色文化育人之路。


一、弘扬“兵工精神”,深耕红色文化育人沃土

沈阳理工大学始建于1948年,是我党我军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本科军工高等学校,素有“兵工七子”美誉。77 载峥嵘岁月,积淀形成深厚的兵工特色。学校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辽宁省共建高校,是辽宁省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共建高校,是教育部第三批“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学校兵工特色鲜明,科研生产资质齐全,是辽宁省兵工学会理事长单位,“B8协同创新联盟”成员单位;具有网络赋能弹药技术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军用关键材料、军工制造及其自动化5个国家国防特色学科;设有兵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科研流动站;建有东北唯一的兵器博物馆,是国家科普教育基地、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沈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有国防教育学院,“国防教育工程”二级学科,是全国唯一在兵器学科下开设国防教育硕士点的学科;建有全民国防教育基地,牵头组建了全国首家“大中小国防教育一体化联盟”;牵头组建辽宁省军民融合(兵工)产业校企联盟;承担总装备部、兵器两大集团项目千余项,研发的多款武器装备亮相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代代沈理工人拼搏奋斗,砥砺前行,凝练形成“爱国奉献、自强不息、求真务实、追求卓越”沈阳理工大学兵工精神,成为学校攻坚克难、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它与伟大的人民兵工精神同心同向,一脉相承,激励着一代代沈理工人用真才实学,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凝聚青春力量。


图片1.png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兵工特色的深度打造和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在办学实践中不断赋予红色文化育人新的内涵。多年来,学校坚持弘扬兵工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培养满足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构建起学校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社会联动的育人共同体,形成校内协同联动、校地合作共赢的一体化大思政格局,构筑沈理工红色文化育人新版图。


二、上好行走的思政课,拓展红色文化育人实践

学校党委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精心谋划思政教育蓝图,精心打造行走的思政课项目。学校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将思政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在行走过程中学习和领悟思政知识,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将学校的兵器博物馆、兵器广场、校史馆、四史环廊、全民国防教育基地、虚拟仿真中心等校内红色文化资源作为行走思政课校内红色育人路线,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组织不同专业学生,通过实景讲解、校史剧展演、VR互动等形式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实现理论讲授与红色浸润同频共振。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各基层党委迅速响应,加入行走的思政课,同时开发校外行走的思政课路线23条,使行走的思政课从示范项目发展为覆盖万名师生的常态化育人模式。


图片2.png学校获赠的曾在天安门广场升起过的国旗在行走的思政课堂首次亮相


图片3.png学校党委书记宁先圣、校长冯永新为“行走的思政课”揭牌


图片4.png行走的思政课上沉浸式观看历史剧《荣光》


图片5.png兵器博物馆通过科技创新作品感悟科学家精神以及兵工精神的深刻含义


图片6.png在虚拟仿真中心体验“四史”教育之中国海军走向深蓝


图片7.png在“四史环廊”理解党史中蕴含的伟大精神


图片8.png在全民国防教育基地讲解实兵对抗战法理论课程并进行实兵对抗体验


(一)把握“兵工精神”一条主线,贯穿行走的思政课全过程

学校以“为党育英才,为国铸利剑”为育人导向,将“爱国奉献、自强不息、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兵工精神作为行走的思政课核心轴线,构建“精神引领—载体创新—实践转化”的育人闭环。学校将兵工精神嵌入课程体系、贯穿实践教学,出版《战斗部结构设计及靶场试验》《武器制造工艺学》《红外成像探测技术与应用》《智能机器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兵器材料与应用》等特色优质教材6部。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同学们聆听在兵器博物馆各种武器背后的红色故事,在校史馆学习老一辈兵工人“把一切献给党”的感人事迹,在虚拟仿真中心“数字战场”沉浸式感受科技强军的时代使命,使兵工精神从抽象理念转化为具象化、场景化的育人资源,形成“课堂学精神、实践悟精神、科研践精神”的育人场景,全面提升红色文化育人成效。


图片9.png


(二)抓实内外两条“路线”,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育人新链条

学校坚持校内红色路线与校外红色路线相连接,内外兼容上好行走的思政课。一方面,学校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兵工文化思政元素,将兵工精神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了兵工思政大讲堂、兵工思政情景剧、兵工思政教辅教研系列丛书等思政课建设品牌,全面提升思政课吸引力和时效性。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来自不同专业学生走出课堂,依次走进学校红色文化的品牌路线,通过沉浸式、体验式、模拟式等多种方式,学习兵工精神、科学家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点亮校园红色文化育人版图。另一方面,学校坚持走出校门上大思政课,打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兵工特色的校外实践品牌活动,形成“校内思政大课堂”与“社会思政大课堂”的深度融合。学校组织学生赴革命老区、国防军工单位、抗战纪念馆、部队营地等走访学习,追寻红色记忆,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精心培育“红色寻访”宣讲团、“井冈山研学品牌”宣讲团、“长工精神”宣讲团、郭明义爱心分队等品牌实践团队,持续开展宣讲活动。相关经验及做法先后受到中国共青团杂志、人民日报、中国网、中国青年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主流媒体平台宣传报道20余次。


图片10.png学校“井冈山研学品牌”宣讲团实地调研


图片11.png学校“郭明义爱心分队”开展品牌活动


(三)坚持校馆、校企、校地“三维联动”,构建行走思政课实践新范式

学校立足兵工特色,摸清红色文化资源家底,通过深挖自身红色资源富矿、激活场馆阵地育人功能、联动军工企业实践平台,构建“校馆、校企、校地”三维联动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资源共融、课程共建、成果共享”的红色育人生态圈,让红色文化可触可感、兵工精神入脑入心。

校馆深耕,构建“三馆合一”实践场。学校精心打造红色文化阵地,丰富校史馆、博物馆等育人功能,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将思政课延伸至红色文化场馆等社会实践场域。学校的图书馆、兵器博物馆、校史馆,三馆合一,自成一体,成为学校红色文化资源最主要阵地。学校兵器博物馆被评为辽宁省63家红色教育功能场馆(全省高校仅2家),累计接待游客70余万人,开展的以“热爱科学、崇尚科学”为主题系列科普活动、知识竞答、科普讲座、武器知识专题讲座、武器创新设计大赛等累计千余场,提升了红色文化育人质量。学校的图书馆依托资源优势,开展“网络书香飘校园”等各类主题阅读推广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红色经典书籍,了解红色文化。学校的校史馆不断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已经成为学校兵工文化教育阵地。校党委书记宁先圣在校史馆为学生讲授“校史里的思政课”,新生入学时要把参观校史馆作为“开学第一课”,走进校史馆学习兵工精神和红色文化。此外,学校还创造性开展“科普场馆”进校园活动,在沈阳市浑南区嘉华学校校区设计制作了200平方米以“星箭曜志”为主题的兵器科普场馆,开发了24学时的“武器装备战场运用及其背后的英雄故事”和“航母知识”研学课程,为中小学生研学创造良好条件。


图片12.png学校兵器博物馆


图片13.png党委书记在校史馆为青年学子讲授行走的思政课


图片14.png学校图书馆举办主题阅读推广活动


图片15.png学校为浑南区嘉华学校校区设计制作兵器科普场馆


校企协同,锻造“科技报国”实践链。学校以“师生共研、校企共创”为路径,与众多军工企业深度合作,建立起一批高质量的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大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沉浸式地考察企业现代化发展。聘请优秀企业家、退休干部等的优质导师,在学生调研宣讲中给予全过程指导,让“第一手资料”融入学生的理论阐释成果中,将思政教育融入实习过程,引导大学生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国防建设需求紧密相连。学生走进军工企业生产车间,近距离接触先进武器装备的研发与制造流程。在参与项目实践过程中,他们在一线看到军工科研人员为国防事业默默奉献、攻克技术难关的艰辛,深刻体会军工精神背后蕴含的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激发投身国防建设的热情与决心。

校地赋能,打造“多元联动”实践圈。学校与村镇、企业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乡村振兴工作站、美育教育基地、卫国戍边实践教育基地等多种形式合作共建,积极发挥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工作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学校组织教师团干部、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带领1823支实践团队,近12000名青年学子怀揣炽热梦想,奔赴祖国31个省份开展社会实践锻炼,在实践中发扬沈理工兵工精神,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中争当排头兵和主力军,其中26支获批团中央、教育部等多个部委专项实践活动立项团队,64支校级重点团队,包括“笃行计划”“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跟着总书记脚步看吉林”“卫国戍边”“井冈情·中国梦”等。5支团队在2024年大学生千校千项网络展示中荣获“优秀团队”,17支团队在2024年“榜样100”全国优秀大学生社团及团队征集中成功上榜。学校各级团组织与省内外村镇、社区街道、红色教育基地、文化馆、博物馆等10余家单位完成大学生实践育人校地共建。实践成果得到学习强国、中国新闻网、团中央井冈山教育基地、中国共青团杂志、中青校园、中国大学生在线、沈阳日报、沈阳新闻网等社会优质媒体和学校各级平台宣传报道,累计登载文章近200篇,阅读量近十万。


图片16.png学校各级团组织与地区完成社会实践育人基地共建


图片17.png实践成果得到学习强国、中青校园、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媒体宣传报道


三、坚持数字赋能,创造红色文化育人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已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要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近年来,沈阳理工大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以数字之翼激活思政教育的生命力,增强思政课的沉浸性、体验性、感染力和向心力,构建出“可触、可感、可传承”的思政教育新范式。让虚拟仿真、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走向思政大课堂,让红色教育更加生动、精准、高效,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资源数字化,构建思政课堂全链条资源库。学校依托辽宁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辽宁省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项目管理平台、沈阳理工大数据中心平台等开发了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大数据服务平台。该平台科学整合了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通过地图展示和查询,清晰呈现地理位置分布,贴心提供权威导览服务。将分散在各地的辽宁省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方便师生在随时随地感受抗美援朝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馆内的红色文化资源,构建具有兵工特色的思政课堂资源库,在思政课堂上完成可视可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图片18.png

沈阳理工大学自主研发的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大数据服务平台 


场景沉浸化,VR/AR技术重塑思政课堂空间。学校依托虚拟现实技术打造“虚实共生、感官联动”的沉浸式育人场景,推动思政教育从“平面化讲述”向“全息化体验”转型。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设“四史”教育之中国海军走向深蓝虚拟仿真实验,通过三维建模、VR、AR技术、动画场景还原等对实体内容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使学生人在思政课堂上,却能够通过穿越时空、沉浸式的体验,学习中国海军发展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故事。自2020年6月上线以来,共有1.3万次师生在各类思政课堂或教育活动中参加体验,不仅拓宽了思政课堂的深度和广度,也是推进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重要载体。


图片19.png“百名中学校长进校园”体验VR+国防仿真实验课


图片20.png北京市海淀区“两弹一星”精神主题活动上体验AI”上大国军事重器项目


阵地云端化,永不落幕的“云上国防课堂”。学校作为辽宁省国防动员基地,积极推进全民国防教育创新实践,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推动国防动员演训基地建设,搭建立足辽宁覆盖全国的全民国防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学生在线参与“辽宁舰甲板虚拟升旗”“智能弹药三维拆解”等交互项目。塑造辽宁“六地”红色资源云端互动式全民国防教育平台,面向社会尤其是大中小学建立远程虚拟国防教育空间,实现国防教育资源共享,多地同上一堂国防教育课,打造永不落幕的“云上国防课堂”。除此以外,学校融合利用5G+云渲染+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辽宁舰航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单兵火炮训练模拟器”等项目已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达成项目合作开发推广意向。通过技术赋能,沈阳理工大学不仅重塑了思政课堂的空间形态,更让思政教育真正成为一场“可触摸、可互动、可思考”的精神之旅。


图片21.png沈阳理工大学研发的辽宁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


图片22.png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借展航母编队演练及体验系统


行走的思政课,是沈阳理工大学将“兵工精神”融入血脉的生动实践,更是用红色文化培根铸魂的时代答卷。学校以“行走”的方式,让思政教育真正“活”了起来、“动”了起来。未来,沈阳理工大学将继续深耕红色沃土,厚植兵工情怀,让“行走的思政课”步履不停,培育更多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新时代青年,让“兵工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书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责任编辑:孙樱芝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兵工特色的深度打造和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在办学实践中不断赋予红色文化育人新的内涵。多年来,学校坚持弘扬兵工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培养满足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构建起学校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社会联动的育人共同体,形成校内协同联动、校地合作共赢的一体化大思政格局,构筑沈理工红色文化育人新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