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院系 | 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在文化强国战略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在文化强国战略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中南大学人文学院 作者:刘新少 唐苗 贺天琪 李天峰 孙昊天 发布时间:2024-12-30 17:05: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南大学人文学院积极响应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文以化人、行健不息”院训,主动承担新的文化使命,充分发挥人文学科自身特色,融汇湖湘地域文化精髓,开展了一系列别开生面、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中南人文力量”。


一、立足湖湘大地积极推广国家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南大学人文学院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202311月获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中南大学)。基地以6万余名在校学生的日常教学为基础开展语言文字推广工作,在提升理工医科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创新语言文化传承形式、构建湖湘特色推普模式、梳理赵元任语言研究资料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一) 依托名师大家,梳理国家语言文字推广思想史

充分发挥文化名人杨雨教授、书法名家何继善院士、赵元任先生后代黄家林教授等知名学者的领军作用,依托赵元任先生的宝贵文献资料,梳理国家语言文字推广思想史。与清华大学联合主办“汉语前沿问题研究暨赵元任诞辰132周年工作坊”,邀请知名专家,梳理赵元任学术思想对当今语言文化研究的启发。基地执行主任杨雨教授受邀在第三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骨干培训班上发表主题演讲,介绍基地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经验做法。教育部官网“一线采风”栏目以“中南大学积极做好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为题单篇推介我校做法。

(二)创新传承形式,以多元渠道推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

以书法、吟唱、诵读等形式传承创新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构建名师领读、书香中南、吟诵经典、技术赋能“四位一体”的校内特色推普体系。一是名师领读:依托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问渠长廊,举办“典耀中华 问渠晨读”活动,邀请名师领读《沁园春·长沙》,中央教育电视台全程直播。二是书香中南:举办“黔行课堂 共沐书香”“诗中寻理 书里觅文”等读书月活动,打造书香校园;联合上海孙宋管委会、校图书馆等单位,承办湖南省宋庆龄生平事迹巡展。三是吟诵经典:依托中华经典吟唱研究与传播基地,组织“两岸情·潇湘韵”诵读活动、“南薰杯”“诵读中国”诵读比赛,开展吟唱送课下乡,以经典诵读赋能青年成长。四是技术赋能:依托工医见长的综合性大学优势,发布全国首个AILLM李清照数字人视频,获新华社等媒体报道;打造“寻汨曲子”等10余部中华经典微视频,获中国教育电视台、学习强国推介。

(三)聚焦新媒体语言,以交叉研究提升语言服务能力

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云南大学等7家科研单位成立新媒体语言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心以新媒体语言研究为主题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打造“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系列讲座”学术品牌,组织“从ChatGPT到Sora:LLM的内容生产如何塑造新媒体”等31场语言文字主题学术讲座。主办新媒体语言工作坊暨基地建设研讨会,探讨新媒体语言研究之路。主办“心怀国家 放眼世界”语言国际交流活动,推进与香港、新加坡的语言文化交流。与首都师范大学语言产业研究院联合主办第九届中国语言产业论坛,助力湖湘语言产业、新媒体语言产业创新发展。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协办第二届新媒体语言文化论坛,组织20余名学生参会并宣读论文。与湘雅言语康复科、蓝橙丝带志愿者协会联合组织自闭症儿童言语康复志愿团队,以语言知识服务社会。

(四)立足中南地区,凝炼具有中南特色的湖湘推普模式

在湘方言区及少数民族地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开展瑶族地区语言调查,与岳阳、江华等地共建推普基地,精准推普。成立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中南大学)新疆医科大学工作站,充分发挥基地辐射作用。承担省语委普通话培训,组织江华、邵阳乡村教师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研修,辐射中小学教师2000多人次。面向全校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举办新疆和田市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在线示范培训班,为50名新疆中小学教师提供普通话培训。6支团队入选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二、开展经典诗词吟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宝贵资源。中南大学人文学院高度重视诗词教育,坚持以向善、求真、唯美、有容的学术品格,于浩瀚诗海中挖掘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弘扬人文精神。

(一)坚持诗词创作,激发师生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重要传统,也是中国历代诗人表达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人文学院推动学生积极开展诗词创作,引导大学生在诗词创作中寄托爱国情怀和当代价值。连续多年开展“南薰杯”两岸大学生诗词创作比赛,引导大学生在诗词创作中表达奋斗激情。2023年,以大学生诗词社团“南薰诗社”为创作主力,推出古典诗词合集《南薰酬唱集》,传承中华优秀诗词文化。2024年正值我校湘雅医院办学110周年,编撰出版《湘雅诗情》,寄托当代大学生对湘雅百年命运、国家巨变沧桑的情感。

(二)开展诗词吟诵,引导师生融入、传承中华经典诗词文化。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唱是独属于中国人的读书方式,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诗歌传承方式。中南大学中华经典吟唱团坚持传承和传播经典吟唱,一方面抢救、采录、保存以湘方言为主的湖南吟诵调,另一方面,深入研究古乐谱和古吟唱调,指导中华经典吟唱团走进长沙市图书馆、长沙各地中小学开展诗词吟唱传播,《沁园春·长沙》于2022年7月1日作为向党的生日献礼作品登上学习强国,《致敬屈贾精神》在长沙火宫殿拍摄,让大学生的诗词吟唱走进寻常百姓生活,网络传播点击量超过百万。《踏莎行·郴州旅舍》荣获2024年全球诗词吟诵大会总决赛特等奖,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华诗词的独特魅力。

(三)做好诗词传播,鼓励师生将诗词与文章写在祖国大地

人文学院致力于“诗词+”跨学科研究,带领大学生走出“书斋”,调研国情,将诗词与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在湖南古桥边吟唱诗词、开展诗词+古桥研究,出版《诗话桥》专著,《桥护乡心:古桥发展现状与保护传承路径探究——基于13省24市(县)111座古桥的调查》项目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在铜官窑古镇唱响古典,组织大学生编写《金粉传奇》《物语诗心》等专著,从诗词的角度研究我国传统冶金的发展历程以及诗词和物理学科的结合。

传习古典诗词,传承吟唱艺术,古典诗词承载的家国情怀激发大学生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近年来,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学生通过“古韵新妍——两岸青年古典诗词联吟大会”“潇湘情·中华韵——两岸大学生吟唱文化节”等活动,在诗词吟唱活动中加强两岸大学生的文化友谊,不断提升文化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三、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促进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根植湖湘大地深厚的红色文化沃土,结合自身学科特点与优势,将红色文化传承与自身发展建设、学生全面培养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条独具“湖湘底色、人文特色”的红色文化传承之道,以多元视角、多维层面,精心编织起红色文化的传承网络,确保红色血脉绵延不绝。

(一)加强平台建设,构建红色文化育人矩阵

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以文化人的作用,学院于2022年5月成立“南大学湖南红色文化创作与研究中心”,并依托中心建立了中南大学红色文化教育体验馆,围绕该体验馆开展了一系列红色文化宣传研究与活动。截至目前,红色文化中心与红色文化体验馆先后接待了校内外各界数十个团体的参观访问,在弘扬红色文化价值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中南大学人文学院积极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好新媒体手段,来更大限度、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地传播好红色文化,同省内外多家媒体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形成红色文化传播的新媒体矩阵,先后开展了湖南卫视“纪录片《清溪村——新时代山乡巨变》走进中南大学”“诗韵咏革命、华章颂豪情”——问渠长廊诵读活动、中南大学“强国新声代”红色故事宣讲大赛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特色活动,持续深化新时代青年学子对红色文化深刻内涵的理解,激励青年学子从中汲取奋进力量,产生良好社会反响。

(二)开展研究学习,探索红色文化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一路不畏艰险、昂扬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也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与情怀担当。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播好红色文化的独特价值、发挥好红色文化的强大力量成为高校思政的重点课题。中南大学人文学院依托湖湘地区深厚的红色历史积淀,发挥好人文学科的传播优势,展开深度研究探索,开展了“红色文化+”系列研究活动。学院深入开展红色文化主题研究,积极探索红色文化同课程思政相结合的不同路径,在红色文化针对性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学院教师获得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湘潭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重点和一般课题立项,组织学生多次赴湖南韶山、郴州汝城、株洲茶陵等第开展红色研学之旅,感受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以红色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与爱国情怀;鼓励学生假期实践团队奔赴各地开展红色文化宣讲活动,加深学生对红色精神的理解。

(三)深入实地调研,体悟红色文化独特魅力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的见证,凝结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成就与精神成果。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坚持将红色文化传承作为学院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开展各类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强化文化认同与行为认同。学院强化思政课、实地调研与红色文化学习的互动融汇,先后开展“湘赣情深谋起义,星星之火可燎原”江西铜鼓红色教育、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辛亥先烈“清明祭扫活动”“追寻红色足迹•共庆祖国华诞”红色诗歌采风活动以及株洲醴陵“踏寻红色足迹,牢记初心使命”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等,不断深化师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学习,提升师生对红色文化传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励师生勇做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者与践行者,自觉担负起谱写红色文化新篇的历史使命。


四、开展湖湘文化研究,助力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

中南大学人文学院依托湖湘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精心构建人文研究与传播平台,铺设研究学习之桥,深入实地调研,将湖湘文化的精髓与学院的发展、学生的成长紧密相连,打造出一条独具“湖湘底色、人文特色”的文化传承路径,有关湖湘文化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为文化强国战略增添动力,为湖南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贡献中南力量。

(一)激发湖湘文化传承活力

中南大学人文学院积极举办各类湖湘文化赛事,以校园为舞台,激发学生对湖湘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活力。举办“古调吟怀,新韵诉情”主题诗歌交流会,鼓励学生创作和吟唱以湖湘文化为背景的诗歌,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焕发新生。举办“人文中南”名家讲坛,通过专题讲座,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理解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极大地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增强了同学们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同湖南卫视、湖南出版传媒集团等多个省内外媒体及文化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形成湖湘文化传播的新媒体矩阵。开展“诗韵咏湖湘,华章颂古今”——问渠长廊诵读活动、中南大学“湖湘新声代”文化故事宣讲大赛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湖湘文化特色活动,推动新时代青年学子对于湖湘文化深刻内涵的理解。

(二)深化湖湘文化理解与传播

坚持利用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精神力量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积极开展“湖湘文化+”系列研究活动。学院承办湖南省湖湘文化微短剧大赛,组织2023级学生赴湖南各地开展湖湘文化研学之旅,举办“问道非遗,匠心传承”的真人图书馆活动,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假期实践团队奔赴各地开展湖湘文化宣讲活动,加深学生对于湖湘精神的理解。

(三)促进湖湘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

为了使湖湘文化更加贴近现代生活,中南大学人文学院不断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学院推出的“中华经典”微视频系列作品,以新媒体为载体,将湖湘文化的精华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公众,增强了湖湘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此外,学院还联合复旦大学等高校开展新闻传播国情调研及暑期社会活动,通过跨学科、跨地域的合作,探索湖湘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新表达和新发展,为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马静怡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承担新的文化使命,充分发挥人文学科自身特色,融汇湖湘地域文化精髓,坚持推广国家语言文字,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开展经典诗词吟唱,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促进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积极开展湖湘文化研究,贡献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通过以上举措,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中南人文”智慧与力量。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