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院系 | 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党建引领矿业赋能,构筑新时代人才...

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党建引领矿业赋能,构筑新时代人才培养新高地

来源: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作者:艾国生 发布时间:2025-06-06 09:28:02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党委和基层党支部的前沿阵地与战斗堡垒作用,紧扣“一融双高”建设目标,创新实施“党建+”育人工程,将党的领导贯穿人才培养全链条,探索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矿业人才培养新之路。2024年,学院党委顺利通过“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验收,彰显了党建引领矿业人才培养的卓越成效。


一、党建领航、全链条培养——构建闭环式党员培养体系

学院党委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着力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党员教育体系,将党员培养贯穿学生大学生涯的始终,打造“启蒙—培育—提升—升华”闭环式培养模式,让红色基因融入学生成长血脉。

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制度,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校内校外联动、集中分散结合”的立体学习矩阵,将支部建在实验室、矿山及科研攻关第一线,创设实践课堂,让党员在实践中锤炼党性,在解决技术难题中彰显先锋本色。通过支部书记集中培训提升引领能力,支部委员定期参训强化业务水平,支部成员按时学习筑牢思想根基,实现党员教育无死角、全覆盖。

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实施阶梯式培育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新生入学时,以入党启蒙教育开启他们的政治追求之路,扣好政治生涯“第一粒扣子”;依托青马工程、朝阳大讲堂、院士面对面报告会等活动,拓宽学生视野,提升政治理论素养;通过朝阳青年奖表彰仪式树立榜样,强化身份认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毕业季举办“最后一堂党课”,为他们走向社会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为新生党员、新发展党员过“政治生日”,让他们时刻铭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底色”。各类培育活动每年覆盖学生群体千余人次,实现党员教育“全周期覆盖、全过程浸润”。


二、教育铸魂、沉浸式体验——营造立体化党员教育环境

学院深耕百年矿业办学积淀,提炼以“献身矿业、敬业报国”为内核的“54煤”精神、“可可托海的东大人”精神,打造具有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的“朝阳文化”思政工作品牌,让党员教育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启智润心。

实施“文化铸魂”工程,编纂系列读本,排演原创话剧,以艺术的形式再现矿业发展中的感人故事,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组织学生走进矿山、走进历史开展情景教学,增强情感共鸣;开展文化精神宣讲,将思政课堂延伸至班级、宿舍,让矿业精神在校园中广泛传播;社会实践研学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对党员责任与使命的认识。打造全场域、立体化的党员教育氛围,累计开展活动60余次,覆盖师生2万余人次,使学院文化深深融入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推进“课程思政”全域覆盖,将思政教育贯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组建“红砖”课程思政教研室,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9门、示范专业3个,编写《课程思政元素选编》,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研究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实现“门门课程有思政、堂堂课堂有温度”,让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形成了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


三、创新赋能、实践型路径——培养有担当的矿业情怀

学院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学院科技报国的文化基因,引导师生党员自觉肩负起历史责任,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深耕科技难题,破解制约国家矿业安全高效绿色开发与利用的“卡脖子”问题。

积极响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构建“科研攻关—实践育人—价值塑造”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将支部建在矿山,建立机动式学习和攻关小组,发挥支部“移动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师生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彰显担当。学生党员深入金川矿业、阿舍勒铜矿、江西铜业等矿业一线开展科研攻关,相关成果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筑牢能源资源安全防线。每年都有众多毕业生主动选择到艰苦地区和基层就业,他们扎根矿山一线,让党旗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高高飘扬。

师生党员长期驻扎在祖国边疆,面对艰苦的环境和复杂的技术难题,他们发扬党员干部坚守一线、勇于担当的核心作用,研发多套国际首创的智能化监测装备及防控技术,为国家战略工程筑起坚强护盾。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矿业人的责任与担当,为国家矿业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四、实践育人、引领式传承——实现党建互助共赢新局面

学院立足矿业学科特色宣传,充分发挥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搭建“内聚合力、外树品牌”的党建协同平台,加强党建品牌传播,面向校内外开展主题报告50余场,形成“培育一个、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提升学院影响力。

实施“双亮双带”工程,党员师生佩戴党徽亮身份,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中亮标准、亮承诺,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研究生党员担任学生成长发展指导员,开展学业辅导、学术分享、生涯规划等“传帮带”活动,建立“本硕博”纵向指导机制,助力本科生成长成才;设立党员兼职辅导员岗位,在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发挥“主心骨”作用,做好“吸铁石”,凝聚青年力量,让党旗在育人一线高高飘扬。


五、展望未来、高质量发展——续写党建引领育人新篇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院党委将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推动党建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将其转化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深化“政治引领+文化浸润”,以学院文化建设为载体,深入挖掘和传承矿业精神,打造国家级思政教育基地,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时代新人,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强化“科技攻关+实践育人”,以先进典型树立为抓手,宣传表彰在科研、实践等领域表现突出的师生党员,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培养具有专业情怀的矿业能人,激励更多学生投身矿业事业;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鼓励师生党员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解决国家矿业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推动党建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努力培养更多“眼中有光、肩上有责、手中有招、脚下有路”的新时代矿业人。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将始终坚守初心使命,不断深化“党建+”育人实践,持续创新党建工作方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育人,在服务国家能源资源战略中找准坐标、勇担重任,不断培养政治坚定、专业精湛、适应行业智能化与绿色化转型的复合型矿冶领域人才,让更多胸怀“国之大者”的矿业人才奔赴祖国各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续写“矿业报国”的壮丽篇章。

责任编辑:孙樱芝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党委和基层党支部的前沿阵地与战斗堡垒作用,紧扣“一融双高”建设目标,创新实施“党建+”育人工程,将党的领导贯穿人才培养全链条,探索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矿业人才培养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