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四位一体”协同育人 赋能社会治理新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在持续深化“一融双高”建设的进程中,将“支部建在连上”的优良传统转化为“支部建在学科上,强在学科上”的生动实践。
学院社会学系教工党支部深入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结合社会工作专业优势,认真对照“七个有力”的建设标准,把支部建在学科上,把支部工作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了“学-助-研-产”特色育人体系,把国家所需、行业所趋与专业所能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推动党建联建、教育服务、科研服务、实践育人“四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赋能社会治理新动能,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思想领航育新人:构建党建联建新格局
创新党建联建形式。推行“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促”模式,与湖北省社会工作部、残工委等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学校、医院、基层社区等党组织联系,以典型经验分享、知识竞赛、红色活动等形式开展联学联建,形成“理论联学、活动联办、难题联解”协同机制。与研究生社会工作党支部共建,通过“四位一体”融合聚能,互促共进服务社会,获评学校“师生结对·支部共建”优秀案例。
精心打造党建精品课。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围绕学科特色,立足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战略需求,积极开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等主题党课。开设的《社会工作概论》《社会研究方法》《残疾人社会工作》等课程入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近五年支部党员主持省级教改项目4项,校级重点项目1项,形成“党建+课程思政”特色育人品牌。
二、专业赋能强根基:打造“专业+志愿”社会服务新模式
创建“心心语”志愿服务项目。推动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形成“需求导向-专业介入-长效跟踪”服务模式。“心心语”志愿服务队将“五社联动”使用于孤独症家庭支持体系中,首创“四星行动”支持模式,团队编写10万字《家长指导手册》,让570个星星的孩子走进游园会、登上公益画展、共度欢乐篮球时刻;团队推进构建高校志愿服务联盟,联动三校开展助残义卖,项目到目前累计组织5600人次志愿者服务32万小时,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国家级金奖,湖北省志愿助残公益项目创投大赛优秀项目。
打造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品牌。创建 “汇智晴”工作室,以实务实践为抓手,推进学校社会工作体系化。在基础教育中,打造“稻草人学校社工”品牌,支部组建专家督导团队,持续为社会工作协会稻草人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队提供专业支持,在多所小学和中学开展学校社会工作实践项目;在高等教育中,打造“武理社工人”品牌,在武汉理工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针对大一至大四不同阶段的学生,精准识别发展问题并及时给予社会工作干预,助力学生成长发展。2024至2025年,党支部开展教育服务活动20余次。其中,走进励志中学、井冈山小学等开展学校社会工作及心理健康活动16次,覆盖学生600余人;进驻高校一站式社区开展学生矛盾调解、学生就业支持活动5次;参与组织间、高校间交流活动7次,分享经验成果7项,为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质量提升发挥应有作用。
三、科技赋能促转化:有组织科研服务社会发展
智库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支部成员扎根基层治理一线,近5年提交相关咨询报告20余份,其中1项内参获时任国务委员、中央政法委副书记、公安部部长赵克志重要批示,2项内参成果获中央办公厅采用,10余篇报告获得国家有关部门批示和采纳,为创新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贡献专业智慧。支部成员积极依托中国残联、共青团中央及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单位平台,深化残障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研究,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的残障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支部成员获批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资助重点项目1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社科8项,主持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华慈善总会“五社一心”项目、腾讯公益“五社联动”家园助力站评估等项目20余项,发表SSCI、SCI、CSSCI等高质量论文60余篇。支部指导学生创办了6家社工机构,深耕社区微实事、青少年、医务、残疾人等领域,总结凝练的多项社会工作服务模式荣获省市表彰。
以赛促学助推科研育人。支部始终将学科竞赛作为检验育人成效的关键平台,积极推动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以MSW案例大赛为例,支部积极组织教师指导学生调研、挖掘案例,鼓励跨年级与专业组队,邀请专家指导模拟答辩。在第三届“全国MSW研究生案例大赛”36强决赛中,支部指导完成的案例获全国一等奖和三等奖,2名支部成员获评优秀指导老师奖。其中,《守护花开,“未”你而来》案例证明了多系统治疗对未成年被害人干预的有效性,弥补了多系统治疗在我国社会工作介入未成年被害人研究方面的空缺;《关爱“角落花朵”——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抗逆力提升服务》提炼出一套基于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抗逆力提升实务介入模型。
四、实践育人锻英才:创新协同育人新路径
校社共赋能实践砺真知。支部持续深耕社会工作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引导学生胸怀强国之志,在为国尽责、为民服务中实现个人价值、展现人生风采,鼓励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社会服务,强化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搭建了一体化实践育人网络。支部积极拓展实践基地,与多家社工机构、襄阳市人民检察院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等多个领域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以校社协同为依托,通过实务专家进课堂、“真人图书馆”服务使用者分享、专业实践等系列活动,打通人才培养路径。开展日常社会实践活动和寒暑假社会实践专题,利用青年合力为社区赋能,做好队伍引领和资源依托。每月坚持前往与结对的青山区青和居社区开展社会实践,疏通基层治理堵点。支部教师指导的“青桐行动”社区实践服务队获评2024年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务“共同缔造·社区计划”竞赛金奖、学校社区志愿服务示范团队称号。
千户察实情实践育专才。支部教师连续两年组织研究生和本科生团队,开展湖北省残疾人家庭收入状况调查统计课题研究,深入湖北省郧西、鹤峰、神农架等16个地市的97个社区,入户调查走访1010户残疾人家庭,获取了客观真实的一手数据,高质量完成《湖北省残疾人家庭收入状况调查统计分析报告》。通过获取真实数据揭示残疾人家庭收入状况及影响因素(如就业障碍、医疗负担等),为省残联完善补贴政策、优化就业服务提供关键依据,精准服务民生需求。组织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培训、入户访谈、数据录入与整理、数据分析等工作,将课程知识转化为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在体察民情中深化对残疾人权益保障的认识,切实领悟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内核。
社会学系教工党支部通过构建党建联建、教育服务、科研服务、实践育人的“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双向赋能。向国家和各级组织部门、社会工作部门、民政、统战、共青团、司法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等输送大批专业人才,近年来党支部培养出一大批先进学生典型,培养了“全国最美大学生”黄莺、“第十届全国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获得者陈静、“全国最美社工”及“中国十大社工人物”称号获得者陈兰兰与王卉、“中国百名社工人物”入选者谢飞、曹丽欣、杨斯淇,以及“全国优秀社工”获得者姜旭等一大批优秀学子。以支部党员教师为核心组成的教师团队持续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指导,带领学生团队在全国性赛事中表现卓越,近年来累计斩获22个国家级奖项,3人次获全国级研究生优秀成果奖指导教师,1人获全国社会实践先进个人,1人获首届中国十大社工人物,多次获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入选校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获批学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多次获评校级先进集体、校级师德师风先进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