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革命精神系列专栏 | 红旗渠精神 | 革命精神解读 | 红旗渠精神介绍

红旗渠精神介绍

来源:新乡学院 发布时间:2021-04-29 10:15:38

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为改变干旱缺水的困境,在党的领导下,远赴山西境内引漳河水入林县,用最简单最原始的工具,绝壁穿石、挖渠千里、历时十年,在太行山上建成了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愚公移山的神话穿越千年时空定格在了太行山上。十年的艰辛与智慧、十年的心血与砥砺,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追问为什么要修建这样一个如此浩大的工程?这和当时缺水的情况密不可分。一部林县志,满卷荒旱泪。从1436年到1949年的514年间,林县曾发生旱灾100多年次,绝收30多年次,红线标识出来的人相食这个惊心动魄的字眼出现了5年次。旱魃为虐,切断了林州人民维持生命能源的补给线,造成的饥馑引发了对生命的摧残。

大山给了林县人恶劣的生存环境,也给了林县人山一样的性格,千百年的林县人并没有停止过和水做斗争,这里的人们打旱井、引山泉、修水塘,采取了当时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所能采取的各种措施,与如此缺水的命运不屈地进行着持续的抗争。

1959年林县再次大旱,林县县委顺应人民的意志,下决心跨地域引水,实施“引漳入林”工程,把山西境内的漳河水引向林县,彻底解决水对林县发展的制约。在得到山西省委的同意后,

1960年的2月10日,林县县委正式面向全县人民发出《引漳入林动员令》。动员令一发出,群情激昂。第二天的黎明时分,人们就从15个公社的山庄村寨出发,顶着寒风,踏着霜冻,扛着工具,背着行李,用小推车推着炊具,组成一支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向太行山进军。

风卷红旗,雄关漫道,修渠大军在毛主席思想的引领下,在林县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住山崖、宿石缝、垒石庵、搭席棚,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情壮志和“誓把河山重安排”的火热激情克服困难、披荆斩棘,铸造着属于自己的生命渠,幸福渠——

    除险英雄任羊成不畏艰险,在放炮蹦山之后第一个腰系绳索游荡在悬崖峭壁间,任凭用自己的生命守护修渠大军的安全;“神炮手”常根虎终日扒山崖装药放炮,哪里出现哑炮总是一马当先去排除,为修渠大军开路;舍己救人的女共产党员李改云面对突如其来的塌方险情,把别人推开,自己却被埋到二十米深的悬崖,终身残疾。却坚定地说:“只要能把红旗渠修成,别说是一条腿,就算豁上整个命都觉得值!”;外乡技术员吴祖太为红旗渠设计夜以继日的工作,翻山越岭,实地勘测,拿出了《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却在勘察王家庄隧洞险情时不幸遇难年仅27岁;副县长兼总指挥长马有金十年修渠,九个大年夜在工地上度过,即使患有严重风湿病依然与民工同劳动,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带领群众一同克服重重困难……正所谓千人千双手,万众一条心,党委给任务,坚决要完成。

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在国家最为困难的时期,林县人民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修建红旗渠。他们没有工具自己制,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抬筐自己编,没有炸药自己造,粮食不够吃就挖野菜、下漳河捞水草充饥。红旗渠总投资的6865.64万元,自筹资金5839万元,占总数的85%以上。

愚公奋起十春秋,引来漳河润田畴。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同时沿着红旗渠的干支斗渠还修建了3000多座大小不一的库池塘堰和48座中小型水电站,使红旗渠形成了一个能引水、能蓄水、能灌溉、能排涝、能发电的完整的水利体系。

时代在发展,红旗渠精神也在不断传承。如今炮声隆隆、铁锤铿锵的修渠岁月虽已远去,但林县人民继修建红旗渠的“战太行”之后,又谱写出“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壮丽篇章。

习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红旗渠因梦而起、而为、而成,它的每一朵浪花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蕴涵着同一种精神。红旗渠承载历史、见证梦想、昭示未来。


责任编辑:王涛立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为改变干旱缺水的困境,在党的领导下,远赴山西境内引漳河水入林县,用最简单最原始的工具,绝壁穿石、挖渠千里、历时十年,在太行山上建成了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愚公移山的神话穿越千年时空定格在了太行山上。十年的艰辛与智慧、十年的心血与砥砺,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追问为什么要修建这样一个如此浩大的工程?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