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革命精神系列专栏 | 抗疫精神 | 革命精神小故事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发布时间:2022-10-25 13:58:54

讲述人:刘良,同济法医病理教授

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染病及死亡人数不断攀升。作为法医病理学专家,我深知在这场战役中系统解剖、病理学及病毒学研究的重要性。

因此于2020年1月21日起,我积极奔走,通过多种途径向有关部门提交建议开展死亡个体尸体解剖的专家意见,并向社会各界宣传尸体解剖对临床诊疗的重要价值,得到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关注和批示以及各界人士的支持。

2020年2月16日,国家及湖北省卫健委接受建议与意见,并与包括我在内的相关专家团队座谈后,通知可开展新冠肺炎死亡个体尸检工作。得到这个消息,我带领团队当即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率先进行了世界首例、第2例及第3例新冠肺炎死亡个体尸检工作。因当时各项防护物资处于紧平衡状态,为节省防护服,不同案例尸体解剖间隙也不曾更换新的防护服。因担心解剖过程感染的高危感染风险,我替换了自己的年轻学生,坚守在一线解剖。

2020年2月底,团队在《法医学杂志》率先发表国际第1篇新冠遗体系统解剖的大体观察报告,向国内一线临床专家反馈尸检所见。在3例尸检的基础上初步总结发现:(1)双肺颜色暗红,背侧为重,可见灶性肺泡气肿,表面均匀的斑驳改变,触之质韧,失去肺固有的海绵感。(2)双肺切面大片灰暗色或暗红色区域,可见大量粘稠的分泌物从切面的肺泡内流出。(3)提示: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气道和肺泡,产生以黏液渗出为特征的炎性反应。(4)临床建议:针对性用药以稀释上述黏稠分泌物,并实现有效引流,如加强相关护理操作,如多翻身、拍背以及俯卧位通气等;在有效引流情况下,再给予正压通气(氧)。


为了更好地将病理发现应用到临床工作,我积极把发现的病理结果分享给一线临床专家,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与王辰院士、曹彬教授等为代表的各界援鄂医疗队成员开展热烈的临床死亡病例讨论,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在湖北省科技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多地向各级临床诊疗一线同行交流病理发现,并视频连线北京、深圳及海内外华人华侨等医学专家,多场次开展现场临床病理讨论、远程视频讲课等形式,在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发布和解读新冠肺炎病理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与临床医护人员共同探讨新冠肺炎的救治与防控。


经与临床医护人员沟通和讨论,认为新冠肺炎患者病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氧饱和度的症状和体征,且临床常用方式不易纠正,因其发生机制不清楚,始终无法得到有效救治。根据尸检所见,结合临床经过,分析认为患者气道内的粘液栓是其出现干咳、无痰和低氧饱和度的重要原因。针对此,武汉部分医疗机构根据自身医疗条件,及时调整了诊疗方案,进行了针对性的治疗,如更改患者体位为俯卧位,采用纤支镜对小气道内的粘液栓进行吸引和清理,大量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有患者清理后CT与清理前CT明显磨玻璃影减轻,IL-6下降一半,对降低转重症率及病亡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大体观察的基础上,我还带领团队继续开展新冠肺炎死亡个体的系统病理学研究,并迅速将病理学发现向国家卫健委进行了汇报,国家卫健委经讨论后将上述病理学改变纳入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随着国内疫情进入尾声,2020年4月,我参与发布新冠肺炎尸检共识,与临床专家共同探讨了新冠肺炎未来的研究方向,助力全球科学家集中目标,取得抗疫的全面胜利。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作为一名同济法医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能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防疫抗疫献出一份力量,在所不辞。如今,盛夏已至,疫情也逐步控制,我将继续坚守在我的岗位上,为国家、为社会奉献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王涛立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