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革命精神系列专栏 | 脱贫攻坚精神 | 革命精神小故事 | 河边村来了“筑梦人”——李小云和他团队的扶贫故事

河边村来了“筑梦人”——李小云和他团队的扶贫故事

发布时间:2021-11-04 23:30:26

2月7日,云南昭通大雪封路,我校教师宋海燕带着3岁半的旺宝正滞留在这个城市。两天前,她刚刚结束河边村的扶贫工作,准备回4700余公里外的哈尔滨老家过年。一路上,遭遇大雾、阴雨、雨夹雪等天气,走了两天还没出云南。自去年3月份进村,她带着孩子已经连续在河边村开展扶贫工作近一年。

河边村,是云南最南端的勐腊县下辖的一个瑶族村寨,背靠热带雨林,天清气朗,风景秀丽,是一处难得的天然氧吧。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非常不便,就连当地镇上很多人也不知道这么一个小村寨,远在北京的宋海燕是怎么来到这个小山村的?

李小云来到瑶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精准扶贫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打赢脱贫攻坚战,已经成为上下齐心,共谋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全社会的集体行动。在这场攻坚战中,我校师生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成为精准扶贫的践行者和示范者。

李小云,我校人发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扶贫政策和扶贫实践的研究。他和他的团队在河边村探索并实践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为中心”的扶贫方式正在帮助这个瑶族村寨逐步脱贫,走上文明富裕的康庄大道。



李小云初到时的河边村

2014年底,李小云教授来到云南省勐腊县勐伴镇实地考察。该镇是全国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镇。他先后深入茅草山哈尼族山寨、河边瑶族山寨等少数民族贫困村,做驻村调研。时值冬天,看到村里的孩童在屋外玩耍,光着脚在湿冷的路面上跑来跑去,李小云教授深感不安,更让他不安的是,瑶寨村民的生活依然很艰难,村内没有一处安全住房,人畜混居随处可见,道路没有硬化,每到雨季道路泥泞无法出行。“看到这,内心的触动非常大,现在竟然还有这样类似原始的村落”,李小云说,在入户访谈中,他了解到,这些村寨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村民生计依赖种甘蔗、割橡胶和在热带雨林中采集砂仁,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4000元左右,而人均年支出超过5000元,几乎家家负债。由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和习俗原因,外出打工者很少。低收入严重影响下一代的教育,医疗卫生也得不到基本保障。这一切,让李小云感到痛心疾首。他决定选择一个贫困村当试点,在村里长驻下来,并在心底暗自起誓:不脱贫不出村!



河边村房屋旧貌

说干就干!2015年3月,为了能够筹措一部分可以动用的社会资源,李小云教授在学校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在勐腊县注册成立了一家社会组织——勐腊“小云助贫中心”。随后,他带领博士生和助贫中心工作人员进驻河边村,开始进行贫困诊断的调研。期间,我校时任校长柯炳生与人发学院叶敬忠院长、景发书记也来到河边村调研。

李小云介绍说,小云助贫中心的牌子有了,全职人员其实也就三个人,一个是执行干事长、一个是司机,还有一个是会计。小云助贫中心项目的执行通过动员和吸收各种类型的专业志愿者来完成,这些志愿者包括李小云的同事、学生、招聘到的一线城市的专业志愿者,例如房子设计的志愿者等,他说,“通过志愿者的招募极大的降低了机构成本,提高了效率”。



李小云与小云助贫中心志愿者、全职工作人员合影

张萍就是志愿者中的一位,目前,她已是小云助贫中心的执行干事长。张萍是云南勐腊县本地人,她从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回到老家,在当地的一家国企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来到河边村小云助贫中心,李小云的扶贫理念打动了她,她决定辞掉工作,全职加入小云助贫中心。

张萍说,到河边村后有好几个月时间,他们只做调研。河边村有58户村民,她和李小云挨家挨户上门去了解基本情况。上门次数多了,有的村民开始不耐烦。河边村队长曾找张萍谈话,村民反映他们每次上门都问很多问题,但这么长时间下来也没见村里头有变化,村里二三十年来都没啥变化,他们几个能行吗?

张萍只好向村民耐心解释小云助贫中心的工作方法。另一方面,她和李小云也在想办法,让村民先看到村庄的变化。



李小云在河边村调研摸底

驻村半年多以后,李小云初步形成了他关于深度贫困村的治理方案。他认为河边村贫困的主因在于,村民基本没有可以持续产生收入的资产,也缺乏将资产变现的能力。不过,他们忽视了自身的居住环境,具有民族特色的竹楼、热带雨林景观、新鲜的空气与水源。这些资源如果能利用好,也是一笔巨大的资产。由此,他确定了河边村的发展目标——打造小型高端会议经济休闲旅游村庄。勐腊县县长岩拉亲自召集县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听取河边村的深度贫困治理方案,并决定将此方案纳入勐腊县精准扶贫工作规划中。



李小云与村民同吃同住指导村民建新居

蓝图有了,目标清晰了,剩下的就是怎么付诸实施了。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李小云一方面联系政府,一方面搞公益筹款。在建设过程中,勐腊现任县委书记崔云青、前任县委书记王嘉玲、现任县委副书记、县长岩拉、河边村挂包帮单位县委政法委书记许永志、勐伴镇党委书记罗普琪频繁进出河边村现场指导工作,或者解决各种问题。



勐腊县委书记崔云青和李小云一起研究脱贫方案

2015年下半年,河边村发展进入实质性动工阶段。盖房子是第一步,木楼是瑶族传统的民居,李小云教授提出了“嵌入式瑶族民居”的概念,避免千篇一律的民宿模式,打造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客居与主居相融合的瑶族特色民居。在此过程中,李小云和小云助贫的工作人员亲自设计每一个客房,请来熟悉木楼建筑的技术工人,与村民一道,边建设示范房,边引导村民跟着建房师傅一起学技术,并投工投劳。村民盘志明说,正是得益于小云老师和建房师傅的示范,他自己亲手建造了自家的木楼,主客分明、宽敞明亮,还有独立的卫生间,“之前村里从没有过这样的房子,也没人敢想过”,盘志明说。当年年底,全村已有十几户人家住上了新居。

有了示范引领,村民们的积极性开始增加了,以前持观望态度的村民也主动加入了建房大军。截至2017年底,全村大部分村民的客居都已经建了起来。一栋栋瑶族特色的干栏式木楼拔地而起,村内和村外基础设施全部建成,河边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没有见过这样好的房子的村民都说“李老师真的给我们带来了变化”。



一排排拔地而起的瑶寨新居

小云助贫中心各项发展措施逐步推进时,政府的投入也在河边村落地。进村的土路浇上了水泥,村里的挡水墙、4G网络政府也已经花钱修建。盖房子的农户可获得当地政府提供的每户6万元无息贷款,1万元建房补贴,其中建档贫困户可获得4万元建房补贴。小云助贫中心总干事长、我校人发学院副教授董强说,目前小云助贫中心在河边村投入大约有300万元,政府投入已经超过1500万元。



瑶寨里来了很多人

房建好了,路通了,瑶寨与外界联系的大门打开了。河边村也开始洋气起来:村里有了商店、有了会议室、餐厅,甚至还有了酒吧。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首都来的、省里来的、州里来的,也有从非洲来的老外们。

2017年3月,宋海燕来到这里。宋海燕是我校人发学院发展管理系的老师。她从2015年就一直很关注河边村这个项目。每年的腾讯99公益日,她都参与帮忙筹款,也算是亲眼看着河边村一点一点地变了模样。作为一名从教20年的教师,对农村孩子的教育尤其关注。“村里孩子的教育条件非常有限,看着这些孩子到了该学知识的年龄而没有人管,心里就特别想为他们做点什么”,于是,她毅然决定带着刚满3岁的儿子进村扶贫,这一来就是10个多月。

董强说,除了宋老师,每年还会有一大批的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志愿者来村里帮扶,他们所做的,不图名不唯利,大家都是在尽一名农大人的责任。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大家都以实际行动展现出农大人的家国情怀。

人发学院博士生陈邦炼是个广东女孩,她来过很多次了,已经和村民们打成一片。她说,“每次到村里,都有回家的感觉,村民们善良、朴实,非常可爱。”

2017年5月,云南省委书记陈豪带领省委省政府、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勐腊县党政领导来到河边村考察,对李小云教授团队扎根基层,带领河边村民脱贫的行动表示赞赏,称赞河边村为全省脱贫攻坚树立了典范。



云南省委书记陈豪等考察我校在云南勐腊县河边村深度贫困综合实验

2017年6月,河边村举行了一场方案公益与精准扶贫主题对话。国内著名的公益领袖齐聚河边村,讨论方案公益如何解决脱贫攻坚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2017年11月,一批来自非洲的黑人留学生也来到这里,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这里碰撞,擦出扶贫事业的火花。村民卢发东说,大家第一次见到外国人,都觉得很新鲜,也很自豪。自有村寨以来,大家走出去的机会都很少,更别说有外人来了。

2018年1月,我校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合作示范基地启动仪式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现场论坛在云南勐腊河边村举行。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陈锡文,我校校长孙其信、副校长李召虎带领学校的专家教授亲临河边村指导工作。



校长孙其信到河边村考察

2018年2月初,央视新闻频道专程来到河边村,拍摄“有你的地方才是家”专题栏目,讲述河边村的新变化。

很少被外界知晓的河边村开始热闹起来……

合力托起瑶寨致富梦

如今,河边村已经基本见不到原貌的痕迹了。一座座具有瑶族特色的木楼拔地而起,错落有致,村容整洁,基础设施完善,4G网络入户到家,村道进入景观绿化阶段。



河边村新貌

“在过去的三个月的时间里,村里客房收入最高的达20000多元,最低的收入也有5000多元”,村民黄成忠说,他乐观地估计,按接待会议和休闲旅游计划,农户的收入将会有大幅提高。

其实,客房收入只是会议旅游经济的一部分,是李小云教授勾画的河边村脱贫的主导产业。李小云的计划远不如此。他考虑到,如果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会面临市场风险,况且对深度贫困群体来说,想要在既定时间内脱贫,收入增长的比例必须足够高,“河边村要发展复合型产业,村民收入要比过去提高100%。”为此,他还规划了基础性产业,农民继续种植甘蔗、砂仁及粮食作物,确保村民最基本的主粮需求。

与此同时,李小云教授带领团队与农民挖掘辅助性产业开发。人发学院廖兰老师和村民一起建立了热带雨林天然出品的微电商平台,将河边自然放养的土鸡下的蛋开发成了10元一个的河边雨林鸡蛋。由于这种河边自然放养的土鸡完全靠捕食昆虫和野生植物为主,所产的蛋具备了纯天然的特点,李小云教授团队与农户商议,保留原生态养殖规模,不扩大生产,保证质量,进行订单式销售,探索市场性扶贫的机制。同时,动员农户利用房前屋后道路两侧种植木瓜、柚子、芭蕉等当地特色产品,形成河边辅助性产业。河边冬瓜猪是极具当地特色的畜牧资源,小云助贫申请公益项目将分散养殖的冬瓜猪集中养殖,从而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同时也利于冬瓜猪的防疫。小云助贫与上海的生鲜销售公司洽谈产销合一的冬季蔬菜生产,帮助村民形成辅助性产业,作为原有农业种植的有益补充。

有人提出,可以招揽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进驻,以商业模式开发扶贫。李小云拒绝了,在他看来,企业会直接介入农民生产,拿走大部分好处,农民只得到最小的利益。而他的初衷则是将农民利益最大化。因此,当前要先将市场挡住,通过“政府+公益”的力量,将所投入资源在扶贫“最后一公里”之内转化为可以使村民持续产生收入的脱贫资产,变输血为造血,充分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齐心协力托起他们的“致富梦”,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蜕变。

 


责任编辑:王涛立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