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锐 | 凝聚强大的思政引领力 加快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市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全市教育大会也提出,要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展现新气象。凝聚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加快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市,要深刻领会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中找准教育定位、明确努力方向,持续提升重庆辐射带动西部地区教育现代化、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能力和贡献度。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培根铸魂筑牢学生思想根基。凝聚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必须始终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全面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深厚情怀,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筑牢学生信念之基。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实践要求,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充分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理论探索成就、不懈奋斗成就、为民造福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切实引导学生从新时代党的奋斗历史和成功经验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把稳学生思想之舵。要把立德树人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打造一批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大思政课”品牌,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引领青年学生在调研时代变革、参观红色基地、走访模范典型等过程中,深刻感悟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用深邃思想、真理光芒引领照亮莘莘学子前行的路。塑造学生道德之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落在平常,引领青年学生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
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扎根重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教育强市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这是教育的人民属性的根本要求。满足人民优质均衡教育需求。要下大力气缩小教育差距,积极适应少子化、城镇化、老龄化和区域人口增减分化趋势统筹调配教育资源,建立健全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教育领域突出问题治理,深入实施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和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探索实施办学治校声誉评价,形成全链条闭环监管新常态,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严格落实“保障课间10分钟”,让每名学生在校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建立学生全员艺术展演展示机制,构建跨学科优质美育资源体系,让每名学生在校掌握1-2项艺术专项特长。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推动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建立完善中小学生实习实践制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要开足心理健康课程,配齐心理健康教师,完善高校“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网络,探索建设中小学心理委员制度,打造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完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城乡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重点群体精准摸排、教育保障和关爱保护机制,加快构建以心理健康为重点的学生健康服务体系,守护好学生健康生命线,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