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泽鹏 何静瑶 袁国柱 |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高校育人平台培育和模式创新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高校育人
平台培育和模式创新
——厦门大学构建乡村振兴多维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1]寄语和勉励广大青年学子要深入乡村基层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当前,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乡村;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乡村;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乡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石,迫切需要青年挺膺担当、奋发有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如何推动振兴乡村与立德树人同向同行,如何更好打造乡村振兴育人平台,引导广大师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成为高校面临的初心题、基础题、必答题。
一、新时代高校深化乡村振兴育人的内涵把握
高校要深刻认识乡村振兴作为“立德树人大课堂”“国情教育大平台”“干事创业大舞台”的重要意义,将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与思政课程、实践育人、科研育人、就业创业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升乡村振兴育人成效。
(一)深刻把握乡村振兴作为“立德树人大课堂”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在这个过程中,锻造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3],为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强调,“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4]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富矿”,有利于振兴事业与育人工程的双向赋能和协同发展。青年学子在充满乡土、乡愁、乡音的社会课堂中感受“山乡巨变”,进而在有高度、广度、温度的思政课堂中深刻认识乡村振兴对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深切感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显著优势,深入了解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责任担当,进一步坚定服务乡村、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深刻把握乡村振兴作为“国情教育大平台”的重要定位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村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信息,是理解和认识中国国情的重要窗口。通过观察乡村发展状况、风俗习惯,农民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可以直观地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现状和农村改革成效,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和社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广大农民是我国社会最重要的群体之一,农村是民情民意的发源地,通过走进乡村、接触农民群体,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广大群众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更加准确地把握群众的需求和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勉励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时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5]服务乡村振兴有利于引导青年学子走进农村,贴近农民,了解农业,有利于推动第二课堂向乡村延伸,将乡村作为“第一手”国情课堂,拜农民作为“第一位”国情教师,进一步读懂党情、国情、社情、民情,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和发展趋势,更加深切地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更大的青春力量。
(三)深刻把握乡村振兴作为“干事创业大舞台”的重要作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7]“乡村振兴为年轻人提供了展现才华的用武之地,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为乡村振兴发挥积极作用。”[8]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迫切需要青年大学生所具备的创新思维、创造活力和创业激情;乡村产业发展亟需青年大学生带来新技术、新理念;乡村人才振兴亟需青年大学生注入新血液、新活力;乡村生态维护亟需青年大学生贡献新智慧、新方案;乡村文化传承亟需青年大学生成为传承者和接班人;乡村组织振兴亟需青年大学生引进新理念、新模式,青年学子在乡村大地上大有可为、大可作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94%的农村地区为广大青年学子提供了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课题研究的广阔舞台,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了众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政策,给予了生活补贴和住房保障优惠,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将第一份职业融入农业、将第一次置业定在农村。
二、新时代高校开展乡村振兴育人的路径选择
乡村振兴育人场域在乡村,核心在育人,目标在振兴。高校在统筹做好乡村全面振兴工作中,建好服务振兴桥梁,并充分发挥好“桥”的通行作用,引导更多青年学子通过大桥,奔赴农村,扎根基层,进一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一)让课堂“接地气”,在“受教育”上下功夫
乡村蕴涵着丰富的思政资源,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浇花浇根,育人育心”[9],高校要找准学生课堂“小切口”,做好乡村振兴“大思政”,让青年学子投身乡村的建设与发展之中,在鲜活立体的课堂中真正触摸到中国农村的脉搏,感知祖国大地与农民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感;理解农业发展的规律,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内涵;感受农民的心声与诉求,懂得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对丰收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满怀中国心、深蕴中国情、尽显中国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磅礴的青春力量。要加强课程内容设计,推出乡村振兴专题思政课程,打造融入乡村振兴元素的课程思政,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论述、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入思政课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乡土味”。要创新思政课组织形式,把课堂搬进田间地头,在乡村一线建立思政课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挖掘乡村资源开展思政教育。要用好乡村振兴“大师资”,广泛邀请驻村书记、乡村振兴带头人、“三农”领域专家学者等,走进校园、登上讲台,讲述身处“三农”一线的鲜活故事、传授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知识,增强乡村振兴“大思政课”的感染力、引领力。要强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宣传引领,利用新媒体平台定期推送乡村振兴有关报道,结合重要节点举办乡村振兴主题展,多渠道宣传优秀典型、讲好新时代乡村振兴故事,营造“人人了解乡村、人人关注乡村”的校园生态。
(二)让学习“沾泥土”,在“长才干”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10]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禀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磨砺成长、增长才干最好的“练兵场”。高校要提供更多接触“农林牧副渔”的机会,让课本沾上泥土,在应对实际问题中不断掌握新技能,成长为懂农业、知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要广泛开展田野调查,鼓励学生深入农家院落,走进乡土中国,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调查研究中了解真实情况,在“自找苦吃”中收获成长。要激发学术研究热情,聚焦乡村实情,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开展学术探索,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深入乡村寻找答案,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提升理论知识水平。要创新劳动教育课堂,组织师生走进田间地头、乡村企业、帮扶车间,以农民、工匠为师,了解先进农业技术、传承非遗文化、学习传统工艺,培养学生劳动知识和技能,在劳动中树德、增智、强体、育美。要打造创新创业摇篮,依托“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挑战杯”等项目,支持更多师生对接乡村发展需求,推动更多高校科技、高校智慧、高校方案落地乡村,在服务乡村建设中提升专业能力。
(三)让服务“到田间”,在“作贡献”上下功夫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11]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广大青年学子信仰坚定、富于创新,其专业的丰富性、思维的发散性、发展的潜力性等优势因素都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无限可能。高校要构建长效的乡村志愿服务体系,依托研究生支教、西部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等项目,鼓励师生开展教育服务、科普宣讲、医疗援助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志愿力量。要注重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充分发挥青年创新创造优势,组织师生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传统民俗民风民情融入现代元素,创新多种形式传播乡村文化,培养更多乡村文化青年传承人和传播者。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整合科技资源,进一步梳理学科服务乡村振兴的契合点,引导广大师生向涉农方向开展研究,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校地科研平台、科技服务站等,构建服务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乡村落地转化,在乡村一线实现科技价值。要聚力推进消费帮扶,通过开设农特窗口、举办农特展销、线上直播带货等形式,常态化宣传推介乡村“土特产”,号召广大师生“以购代捐,以买代帮”,强化服务乡村发展的意识和担当。
三、厦门大学构建乡村振兴多维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直以来,厦门大学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领航,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始终,从八个维度构建乡村振兴多维育人模式,引导广大师生在定点帮扶宁夏隆德县和挂钩帮扶福建光泽县的实践中不断成长,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一)讲好“初心使命课”
学校充分用好乡村振兴资源,引导广大师生心怀“国之大者”、砥砺“奋进初心”。一是实践体验悟初心。组织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修班”“自强思源”计划等团队赴隆德县六盘山长征纪念馆、将台堡会师纪念馆,支持多支社会实践队走进光泽县大洲国共谈判旧址,光泽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等地,追忆红色岁月、赓续红色基因。二是课堂互动明使命。邀请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不见外的老潘”、脱贫村村支书、研究生支教团队员等走进思政课堂,以自身经历、鲜活事例和生动教学向在校师生展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取得的巨大变化和可喜成绩。三是联学共建强党性。协同福建省委宣传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隆德县、光泽县举办《摆脱贫困》校地联学活动,依托研究生支教团在宁夏烹制“党味、鲜味、趣味、回味、甜味”党史学习“五味大餐”,推动多个师生党支部与隆德县张树村等乡村党支部结对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宣讲,共同赓续前进力量。
(二)用好“振兴故事课”
学校深入挖掘服务乡村振兴的优秀典型,持续向广大师生讲好振兴故事,激发厦大学子的社会担当。一是读懂“山海情”。播出厦大研究生支教团“开学第一课”“扬才开讲了”微党课等,摄制《桃李无言》教育扶贫纪录片,推出《大漠与海》《小村大树》等短视频,编排《最美的青春》原创音乐剧,讲述长达26年扎根西海固的爱心支教故事,激励学子筑梦远航。二是深研“扶贫志”。举办“习近平扶贫论述暨高校定点扶贫实践”学术研讨会,开展“中国共产党扶贫史及其启示”专题讲座、深化扶贫论述研究,举办教育部服务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引领广大学子讲好富有内涵的中国扶贫故事,大力弘扬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三是点亮“厦大篇”。做好案例提炼宣传,产业帮扶案例入选第三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全国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教育、产业帮扶项目6次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用鲜活案例引导师生共同讲好厦门大学的扶贫故事;举行扶贫与帮扶工作先进典型表彰活动,推出先进典型工作事迹展,营造“人人参与帮扶、人人服务振兴”的浓厚氛围。
(三)授好“调查研究课”
学校支持广大师生聚焦乡村振兴课题开展调查研究,自觉将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一是扎根实地知国情。组织教工和学生乡村振兴实践队深入实地开展公共卫生、电商环境、红色文旅、非遗文化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形成《隆德公共健康调研报告》《隆德中药材产业现状及电商营销策略》等调研报告,为当地相关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二是振兴乡村写论文。成立《“十四五”时期闽宁协作战略研究》《宁夏回族自治区乡村全面振兴样板示范区指标体系研究》《闽宁协作助力宁夏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等多项乡村振兴研究课题和合作项目,引导师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并将实地调研结果反哺到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中。三是升级产业当先锋。推动技术平台合作,定期组织药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研究生团队到隆德食品药品检测中心指导食品药品检测,走进隆德、光泽企业开展马铃薯、中药材等产品的科技攻关,组织化学化工学院博士团深入隆德养牛车间开展青贮饲料技术研发,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产品效能。
(四)开好“文化浸润课”
学校积极引导广大师生走进帮扶县开展文化交流、艺术创作,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汇聚文化育人合力。一是打通校地文化。打造隆德闽宁驿站厦门大学图书角、老巷子乡村振兴文化艺术实践基地,提供校地文化交流平台;编写《为吾国放一异彩》《同一个梦想》《把梦留住》等书籍,展示校地情缘,让师生感受山海协作真情,领略闽宁文化之美。二是贯通专业文化。组建法治实践队、宣讲团深入隆德县、光泽县开展普法宣传,支持医学院、药学院师生在隆德县推广中医药文化,组建“山海之约”实践队赴隆德建设海洋文化创意空间,举办“嘉庚号”海上大讲堂,传播专业文化知识,共享专业文化魅力。三是融通艺术文化。组织艺术学院师生赴隆德开展“艺术学院美术系宁夏隆德写生作品展暨捐赠仪式”、“以笔会友 丹青传情”等活动,持续开展手风琴云端音乐会,推动艺术文化共融共通,提升师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能力。
(五)补好“劳动教育课”
学校加快探索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推动更多师生在乡村一线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一是田间地头“挑重担”。挂职干部带领学生在隆德地头挖起由学校提供种源的“厦大胡萝卜”,走进车间改良青贮饲料品质,迈入光泽田间收获厦大“科技水稻”,步入深山林间种下中药材,挑起乡村振兴的劳动重担。二是劳动赋能“献才智”。组织研究生团队赴光泽开展劳动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专题调研,整合当地文旅资源与劳动资源,探索建设富有劳动育人特色的“政校村”等劳动教育平台;研究生支教团等团队成员对接隆德企业,无偿开展直播带货。三是以民为师“育匠心”。组织“厦智隆德”“逐光一厦”等师生实践队赴乡村考察调研,深入乡村企业、帮扶车间参与陶器、砖雕、人造花工艺品制作和豆腐、红茶、米糕等农特产品研制,领会劳动人民的“工匠”精神,体会劳动创造的幸福感。
(六)备好“生态实践课”
学校广泛动员师生团队发挥专业优势,赋能美丽乡村建设。一是在环境治理中增进专业认同。选派环境与生态学院师生团队赴隆德开展渝河流域生态治理,协助制定“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河库连通、节约高效”治理方案;支持嘉庚学院师生走进隆德开展农田土壤改良等技术指导,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坚定学习专业知识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在生态实践中促进知行合一。推出“共建公益生态林”活动,以“劳动+”帮扶、“公益+”帮扶、“消费+”帮扶方式,吸引师生在隆德种出一片“厦门大学生态帮扶公益林”;支持20余支学生实践队走进光泽,调研全国首个“无废城市”建设情况,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实践要求。三是在乡村建设中提升服务能力。深入开展“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推动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300余名师生先后走进光泽开展乡村规划编制、环境整治、立面改造等乡村建设项目10余项,支持艺术学院、创意与创新学院等师生团队走进隆德、光泽实施乡村墙绘、微景观改造工程,用专业技术服务美丽乡村建设。
(七)选好“创新创业课”
学校着力探索将创新创业融入乡村振兴,让更多的厦大点子、厦大方案落地乡村一线。一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进“青选至”大学生乡村振兴团队承担相关帮扶产品的运营任务,在校方指导、政府监督、企业支持的合作模式下,亲手创、独立管、自主“造血”,搭建创业合作“示范点”。二是有效融入“互联网+”竞赛。结合隆德县需求,挖掘一批学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金奖团队融入乡村振兴工作,涌现出“‘薯’来宝”“沙漠绿洲”等全国“互联网+”大赛银奖团队。三是引导发挥学科优势。引进“我知盘中餐”大学生电商团队以及管理学院市场管理系、旅游管理系师生团队,发挥信息、管理交叉融合的学科优势,开展线上线下电商培训、文旅及国土规划,提供智慧农业技术支撑,为乡村振兴集智出力,拓展电商、文旅产业“新蓝海”。
(八)上好“青春奉献课”
学校积极鼓励广大师生深入乡村、了解乡村、服务乡村,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贡献青春才智。一是在教育帮扶中共成长。持续选派优秀大学生赴帮扶地支教,创新开展“这条小鱼在乎”“七彩假期”“南强名师云讲堂”等助学活动,募集奖助学金1300余万元,服务超2.9万名宁夏中小学生;支持数学科学学院、海洋与地球学院、药学院等学院师生走进隆德开设科普课堂,拓宽当地孩子科学视野。二是在志愿服务中炼本领。选拔“西部计划”志愿者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站运营、管理,组织医学院实践队多次走进隆德、光泽乡村开展乡村义诊志愿活动,帮助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中锤炼本领。三是在消费帮扶中献真情。开设“精准帮扶特色产品直营中心”“精准帮扶特色食品窗口”,引导师生“勤消费,促帮扶”,组织师生常态化参与线上直播带货、线下展销推介,激发“消费即是公益,购买就是帮扶”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罗旭.让人才之花绽放乡村振兴的沃野[N].光明日报, 2022-04-10(05).
[2] 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下·重中之重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EB/OL].求是网, 2020-12-29, 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0-12/29/c_1126923681.htm
[3]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 2021-02-25,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1-02/25/c_1127140420.htm
[4] 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 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N].人民日报, 2023-05-04(1).
[5] 习近平回信勉励大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EB/OL].中国政府网, 2017-08-26,https://mp.weixin.qq.com/s/PIeMNmso57d0hQPBfNlN6w
[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7] 尹双红.争做新时代好青年(今日谈)[N].人民日报,2022-11-14(1).
[8] 李学仁,燕雁.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N].人民日报, 2023-09-26(1).
[9] 习近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求是, 2024-09-01(17).
[10] 习近平.我是黄土地的儿子[J].西部大开发,2012(9):109.
[11] 王浩.用好乡村本土人才(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N].人民日报, 2023-02-10(18).
英文题目: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Platforms and Innovation of Mode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作者姓名翻译:ZENG Zepeng,HE Jingyao,YUAN Guozhu.
作者简介:曾泽鹏,厦门大学乡村振兴办公室秘书。何静瑶,厦门大学办公室科员。袁国柱,厦门大学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