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园地 | 优秀网文 | 王梦茹 | 党建引领学生社区韧性治理

王梦茹 | 党建引领学生社区韧性治理

作者:王梦茹 发布时间:2025-05-27 14:52:59

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作出重要部署,明确要求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坚持补短板、填空白与提质量、强功能并举,切实提高各领域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作为高等教育领域对高校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新改革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坚持学生在哪里,党组织就有效覆盖到哪里,以学生宿舍、楼宇为基本单元,打造学生党建前沿阵地,将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高校基层治理效能,驱动人才培养等核心事业高质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向改革纵深发展迈进,需要应对和解决的各种新时代的风险挑战愈发频繁和强烈,例如公共突发事件、意识形态渗透、数智网络安全、心理健康问题等,目前已呈现出复合型特征,即多种风险叠加、串联,并极易在级联效应作用下演化为系统性公共危机。这就需要将韧性思维嵌入学生社区场域,通过基层党建引领政治势能转化、组织优势重构与价值整合赋能,为治理系统注入可持续的韧性基因,增强其在风险扰动中保持核心功能、实现动态调适的能力,进而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治理现代化。

一、治理体系重构:构建学生社区韧性治理的组织框架

一是纵向贯通的组织层级设计建立党委统筹支部联动网格落实的垂直治理架构,实现政治势能的梯度传导。党委层面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学生社区治理的战略规划与制度框架;基层党支部可以通过功能型党组织建设,将治理触角延伸至学生宿舍楼宇、楼层等物理单元;网格化管理则依托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等载体,实现治理资源与治理需求的精准匹配。通过党建引领搭建的伞状组织结构,既能保证决策效率,又能兼顾执行弹性,确保常态化治理与应急管理的模式切换。

二是横向协同的主体网络构建打破部门行政壁垒,构建党组织统筹多元主体共治的协同治理网络。通过本科生院等制度整合院系、学工、教务、后勤等职能部门资源,建立权责清单与协作流程。重点培育学生自治组织与社团力量,形成党政引导学生自治专业支撑的治理共同体。通过党建引领建构起主体网络的互补性结构,增强系统冗余度,为风险应对提供多元化解路径。

三是数字赋能的组织形态进化开发党建引领的智慧治理平台,实现组织形态的虚实融合。通过数据中台整合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服务等多维数据流,构建可视化决策支持系统。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信任协作机制,确保跨主体治理行为的可追溯性。通过党建引领运用数字技术重构组织连接方式,形成实体组织保韧性、虚拟平台增弹性的新型治理生态。

二、运行机制创新:锻造学生社区韧性治理的核心能力

一是构建风险防控的韧性预置机制建立监测预警阻断三位一体的风险防控体系。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学生社区治理知识图谱,动态识别学业压力、心理危机等风险因子;开发多级预警指标体系,设置风险阈值与响应预案;通过党员责任区包干制,建立风险阻断的物理屏障与心理防线。通过党建引领将被动应对转化为主动防御,提升系统抗逆能力。

二是应急管理的弹性转换机制设计平急结合、动态调适的学生治理模式。日常状态下聚焦服务供给与文化建设,通过常态化活动培育学生社区凝聚力;应急状态下激活紧急机制,依托党组织快速组建专项工作组,建立跨部门协同通道。重点完善制度韧性空间,设置政策执行的缓冲区间与容错机制,避免刚性制度在危机中的功能失效。

三是能力迭代的学习进化机制构建实践反思提升的治理能力成长闭环。建立治理案例库与经验共享平台,定期开展治理效能评估与复盘研讨;创新党员教育培养模式,将治理实践纳入党性锻炼课程体系;通过课题研究推动治理理论创新,形成实践驱动型的知识生产机制。通过党建引领加强自我革新能力确保治理系统持续进化。

三、价值生态培育:筑牢学生社区韧性治理的文化根基

一是意识形态领导力的价值传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社区治理全流程。通过理论宣讲、主题党日等活动载体,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向治理实践转化;制定体现鲜明政治导向的学生社区公约,将意识形态要求转化为具体行为规范;培育红色文化空间,使物理环境成为价值观传播的无声课堂。通过党建引领的价值嵌入策略强化治理系统的精神韧性。

二是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联结。创新学生社区文化培育机制,构建情感利益价值三位一体的认同体系。通过共享空间营造促进人际互动,培育共同情感纽带;建立需求响应与利益协调机制,增强学生的安全感获得感;设计文化符号系统,塑造具有校本特色的学生社区集体记忆。通过党建引领的共同体的强联结特性为系统恢复提供情感能量。

三是责任伦理的内生驱动。构建组织赋权个体赋能制度激励的责任培育体系。通过党员示范岗、志愿服务积分制等载体,激发主体参与意识;开设治理能力培训课程,提升学生自治素养;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将治理参与纳入综合素质评价。通过党建引领的责任伦理的自觉生成,使韧性治理获得可持续的内源动力。

党建引领一站式学生社区韧性治理,本质上是通过组织再造、机制创新与文化重塑的系统工程,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治理体系重构奠定韧性基础,运行机制创新锻造核心能力,价值生态培育提供精神支撑,三者构成相互嵌套的实践闭环。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数字技术赋能路径、代际特征适应策略与效能评估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生社区治理理论与实践,为新时代立德树人提供坚实的治理保障。

【本文系西安交通大学2023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辅导员专项)(项目编号SK2023070)的阶段性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DOI:10.28655/n.cnki.nrmrb.2022.011568.

[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001).DOI:10.28655/n.cnki.nrmrb.2024.007770.

[3] 习近平.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J].先锋,2025,(04):6-9.

[4] 朱正威,刘莹莹.韧性治理:风险与应急管理的新路径[J].行政论坛,2020,27(05):81-87.DOI:10.16637/j.cnki.23-1360/d.2020.05.011.

[5] 黄文武,王建华.数智时代的大学韧性治理:内涵、目标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4,(04):39-46.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4.04.06.

[6] 周远,张振.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空间建构逻辑与路向[J].思想理论教育,2022,(07):102-107.DOI:10.16075/j.cnki.cn31-1220/g4.2022.07.015.

[7] 徐晓峰,潘临灵.“一站式学生社区的韧性治理模式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03):89-92.DOI:10.19865/j.cnki.xxdj.2024.03.019.]


责任编辑:加措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