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全 | 三维三贯通:机械类专业研究生思政引领力路径
思政引领力是教育强国“六力”特征的首要特征,凸显马克思主义对教育方向和价值观的根本体现。中外合作办学机制下研究生培养面临跨文化价值观碰撞、知识体系差异性兼容以及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等多重挑战,强化研究生思政引领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以中国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本硕贯通研究生培养为例,提出“三维三贯通”思政引领力路径模型,从“党团建设一体贯通、实践实习一体贯通、生涯学涯一体贯通”三个维度构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与价值塑造力的协同机制,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机制下加强研究生思政引领力的创新路径,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实践参考。
一、政治领导力之维:党团建设一体贯通
政治属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高校学生党团组织是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育人的特色也是育人优势,更是能够引领广大青年听党话、跟党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组织保障。
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把党团一体化建设作为组织育人的重要抓手。一是制定《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团员发展细则》《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推荐团员成为积极分子细则》《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党员发展细则》,实现学生从团员到积极分子再发展为党员的标准化制度贯通。二是优化学生党团组织设置。团支部按照班集体设置,研究生团支部按照专业设置,党支部按照本硕设置,更加适应学生群体特点,激发组织优势。在创新科研团队中设立师生党支部,通过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环节,形成导学育人共同体。每月定期开展党团日活动,推进“节点思政”教育品牌建设,“一支部一品牌”建设,每年开展评价评议等方式,切实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政治育人环节。
近年来,学院党团组织建设质量不断增强,积极分子考试优良率达到100%,连续三年有学生入选天津市青马学员,院团委获得天津市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二、思想引领力之维:实践实习一体贯通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青年成长和人才培养工作,尤其强调大学生社会实践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青年通过社会实践深入了解国情民情”“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将“深厚的家国情怀”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素养,发挥社会大课堂的育人作用,创新实践实习一体贯通的育人模式,分层分类实施教育,构建从本科到研究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社会场景体验—专业环境体验—专业岗位检验渐进式的思想引导路径。
本科阶段一年级注重全员参与社会场景体验,全体同学以家乡为半径开展红色坐标打卡、党员模范寻访等活动,通过寻找家乡的红色元素、沉浸式与老党员对话等为载体,实现用家乡红色资源开展自我教育,认识国情、社情和家乡情。二、三年级注重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成果导向,引导学生跨年级组队,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强国、民航精神等主题开展项目化实践,形成调研成果,在自主探索、自我导航中深化思想认识。四年级注重有序介入专业环境体验,联系航空公司、运维单位等为学生搭建实习实践平台,开展蓝领实习。在各地实习小组成立临时党支部、团支部开展组织化的实践活动,挖掘工作环境中的思政元素,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研究生二、三年级通过长周期的技术实习和专业实习,在导师—学生育人单元中,通过瞄准国之所需,聚焦解决一个难题、创新一个项目、凝练一个成果,搭建“技术自主权-国家主权”的认知框架,在深度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社会主体力量。
近年来实践育人成果不断凝练,《“引航助飞”卓越航空工程师培养计划》获评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民航教指委“产教融合”十佳典型案例;《锻造卓越品质 淬炼航空精英 强化共育共赢 校企深度协同培育国际化航空工程师》获评学校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
三、价值塑造力之维:学涯生涯一体贯通
在交通强国的战略背景下,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肩负着为民航运输和航空制造业源源不断培养卓越航空工程师的使命任务,就需要不断实现学生爱国情报国志的价值塑造。学院创新学涯生涯一体贯通模式,构建职业观教育为牵引的价值塑造体系,引导同学们将实现个人抱负与国家战略需求深度融合。
本科阶段一二年级为启蒙转段期,注重学生专业认知和价值启蒙教育,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联动讲好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育人导向。以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政为抓手,强化思政元素的多课堂融入,开展“多语境”“全场景”的价值观教育。三四年级为定向进阶期,注重深化个人发展探索,实施生涯导师制度,回应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困惑。聚焦“职业锚与国家需求匹配度分析”创建“卓越之声—大学生成长沙龙”活动,围绕“国产大飞机产业链”“数字化趋势对航空产业、航空工程师人才需求”“交通强国建设中卓越航空工程师的成长之路”等主题开展对话交流活动,帮助同学们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职业锚与国家需求的适配度。聚焦赛道选择,打造“前沿讲坛”“卓越论坛”品牌活动,邀请学院创新团队负责人讲授科研领域的前沿知识,帮助同学们选好专业方向,匹配专业导师。研究生为行动阶段,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使命,通过联学联建等形式邀请航空工程师进校园开展“大飞机思政课”,强化研究生的使命驱动。与中国商飞开展联合培养硕士项目,开设“大飞机班”,实施“双导师+双场景”培养机制,聘请资深工程师为企业导师,引导学生从国家航空安全需求中凝练科研课题,与校内导师聚焦国产商用大飞机的科研项目同题共答,厚植为国产大飞机服务沃土。近年来学生个人发展与国家交通强国战略高度契合,就业率均实现100%,在民航运输和航空制造业就业人数超过70%。
“三维三贯通”模型抓住“贯通”培养特点,通过政治领导力锚定方向、思想引导力深化认知、价值塑造力凝聚共识,多元主体协同、多课堂联动有效应对中外办学背景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增强思政引领力和教育感召力,实现思想引领的精准化与长效化,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且根植中国大地的卓越工程师提供范式参考。(作者李海全系中国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