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型经验 | 宣传教育 |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镜头与笔触对准沉浸式报道,让“传统文化”实...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镜头与笔触对准沉浸式报道,让“传统文化”实现破圈传播

来源: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孙艳泽 发布时间:2023-06-07 09:45:1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山东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将镜头与笔触对准此时、此物、此情、此景,找准青春表达和青年故事,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报道、年轻派青春时代表达,厚植“两创”沃土,让新闻宣传更鲜活、更有料、更闪光,让抽象的传统文化成为鲜活的精神表达,跃然于镜头与笔触,插上高飞远行的“流量”翅膀。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第九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启动仪式现场.jpg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第九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启动仪式现场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之《国风雅韵》民族音乐会.jpg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之《国风雅韵》民族音乐会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师生赴海青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乡村振兴专业志愿服务.jpg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师生赴海青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乡村振兴专业志愿服务

一、“出圈”——沉浸式互动体验报道,让新闻宣传更鲜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十大主题教育月之一,今年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第九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活动,活动覆盖学校所有大一、大二的在校生8000余人。此次“传统文化”新闻传播报道不拘泥于单向度的为社会媒体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素材等,而是敞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大门,邀请电视台、报纸、网媒等媒体记者全过程参加第九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启动仪式,全方位参与传统文化实践体悟活动,现场体验多层刻纸、剪纸、簪花、泥塑等非遗作品制作,现场聆听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实地采访非遗传承人、青职文创市集摊主、茶艺表演者、汉服展示表演者等,挖掘报道“传统文化”背后的闪光故事,以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式联合媒体报道,让报道更鲜活、更生动、更能打动读者和观众的心。

善用“文化+创意”,用学生喜爱的最时尚、最前沿、最酷炫的表达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展示,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是沉浸式新闻报道的有效方式,是传统文化“出圈”传播的关键路径。

(一)“创意+技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融合创新新闻传播手段,打破“文字+图片”的单一形式,学校生产的“传统文化”新媒体产品,融文字、动图、小视频、海报为一体,让信息传递更加直观、生动、便捷,更具有新引力。如:学校融媒体中心根据本届传统文化月主题“厚德”制作的短视频,利用航拍、新媒体技术、镜头特效、动画等技术手段,打造“国风+剧情+特效+校园文化”的传统文化教育月宣传片,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同时剪辑不同片段运用在抖音号、视频号、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流量入口给予宣传,增强沉浸感、代入感和亲切感。

(二)“创意+内容”,“风吹仙袂惊鸿舞,气势磅礴壮九州”的舞狮及武术表演,“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汉服展示,“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的茶艺表演,韵味优美的古筝演奏……这些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第九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启动仪式上上演的精彩节目。会场外,非遗作品多层刻纸、剪纸、簪花制作,蜡染、扎染作品展示,文创市集、民乐演奏……营造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国风雅韵》民族音乐会、传承经典诵读大赛、《四郎探母》传统皮影剧目表演、孔子六艺游园会、猜灯谜、榫卯木作体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体验、鲍鹏山教授等众多文化名家的传统文化讲座……这些是传统文化教育月期间举办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传统文化”系列新闻报道努力把传统文化内容与思想内涵、表现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让中国故事“潮”起来。

(三)“创意+渠道”,学校对内传播,依托校级媒体“三微一网”、抖音、短视频进行多端口同时宣发。对外传播,借助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青岛电视台、大众报业、凤凰新闻、人民日报数字联播、澎湃新闻、青岛日报等进行“报、台、网、微、端、屏”全媒体推送,通过多屏联动、深度融合、全媒体传播,精准掌握并充分利用融媒体传播规律,推动口碑式传播,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让传统文化实现“破圈”传播的有益经验。如山东教育新闻联播以1分18秒的时长专题报道《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启动第九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活动》,青岛新闻以1分钟时长报道《弘扬传统文化 缤纷多彩青职》等。据统计,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第九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期间,省级媒体相关新闻报道达20余篇。

二、“破圈”——年轻派青春时代表达,让新闻宣传更有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乏精彩故事,需要的是精彩的青春表达。面对00后学生群体,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从故事内容的生产、抵达、反馈上层层递进、全面提升,让传统文化故事直达年轻派圈层。

(一)传播者与受众一体化,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体验感。在第九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宣传报道中,镜头与笔触对准了青职文创市集热闹非凡的摊位现场、围炉煮茶的新式茶艺体验、五秒汉服精彩变装的闪现瞬间,以沉浸式的报道方式,让摊位摊主、茶艺表演者、变装达人变身为“青岛职院”传统文化故事的直接讲述者,以“个体的温度”触摸到“时代的感受”,通过采访、“原声回放”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活动体验呈现具象化、生动化、多元化。

(二)人物与内容融合化,触动小切口与大主题的联动感。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宏大的主题策划背景下,注意找到合适又巧妙的切入点,以小切口、小故事展现大情怀、大主题。一朵灵动的簪花、一杯如素的清茶、一尊鲜活的泥塑、一个有趣的皮影……通过这些看似平常却又满是传统文化痕迹的物品,深挖背后一个个感人至深、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故事,如: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德育+美育”唱出协同育人新篇章——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侧记》,生动讲述校园文化品牌“青之印”——寻找传统文化印迹故事;光明日报专题报道《让北方茶园香飘万里》,徐徐铺开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茶学科负责人张续周“一叶融山海 茶浓情更深”的动人画卷等。

(三)场景与环境统一化,建立校园与文化的契合感。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制作拍摄的“传统文化”短视频多以学校传统文化环境为核心场景,师生们在孔子文化广场、老子文化广场、墨子文化广场、胶东民居、道德经照壁、论语石刻、化意桥、乐学园等校园文化场景中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打破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空掣肘,极大提升了画面观赏性,体验感拉满、氛围感十足。美轮美奂的校园景观与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建立起校园环境与传统文化的视觉连接点,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青职校园内“活”起来。如:在第九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月期间制作的短视频《青职学子变装秀》《厚德》《古风舞——青花瓷》《青职文创市集》等。同时录制“打卡青岛职院校园传统文化地标”系列宣讲短视频,使师生沉浸式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中,进一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

(四)特色与主题凝练化,打造流量与渠道的冲击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传统文化”系列新闻宣传报道抓住“内容为王”这一支撑点、着力点,学校深耕内容生产,注重主题策划,发挥学校新闻宣传团队的专业采访力量,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对内容进行凝练和提升,既展现出青岛职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校园文化品牌特色,又将学校作为山东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在文化育人方面取得的成效加以宣传和展示。如:在学习强国平台上发表的综合类报道《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悦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校园文化育人“三化”模式》,阅读量达42万+,点赞量达1.6万+;中国高职高专网专题报道《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让传统文化涌起时代浪花》也成为该网站的流量文章。

三、“拓圈”——时代化厚植“两创”沃土,让新闻宣传更闪光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文化传播对学生品格的塑造,积微成著。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厚植传统文化“两创”沃土,“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以沉浸式、年轻派的表达方式,主动拥抱青年,深深根植青年,让青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传播者。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两创”,学校“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守住底线,也要守住青年。立足高职院校学校发展特色及需求,积极倡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学校党委研究制定了《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实施意见》,每年研究发布《传统文化教育月实施方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营造独具特色、认同感强的校园文化教育氛围,在“破圈”之中不断“拓圈”,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沃土上保持勃勃生机。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山东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将镜头与笔触对准此时、此物、此情、此景,找准青春表达和青年故事,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报道、年轻派青春时代表达,厚植“两创”沃土,让新闻宣传更鲜活、更有料、更闪光,让抽象的传统文化成为鲜活的精神表达,跃然于镜头与笔触,插上高飞远行的“流量”翅膀。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