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五合五式”心理育人矩阵 赋能育人提质增效
南京医科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秉承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的宗旨,通过整合多方资源、融合多方力量、强化多方协作,助力医防融合,在“医学+心理”育人工作上下真功夫,构建“医师结合、家校联合、职能整合、校院配合、本研融合”的“五合五式”心理育人矩阵。
常态化召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工作专班会议
立体架构,护航学生健康成长。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学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联席会议机制,工作专班覆盖12个关键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及附属医院。专班以“清单式”督办事项为抓手,从课程改革、专业队伍建设、学位点建设、人才培养及课题研究等多个维度出发,充分利用学校教育学、心理学、精神医学等优势学科资源,构建纵向深入、横向覆盖的心理育人立体矩阵,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精准服务,守望学生心理状况。学校依托智能化大数据筛查平台,对全体在校生开展心理普测及结果访谈。根据评估结果实施分层分类管理策略,为学生提供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音乐放松、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团体生物反馈等多样化的精准治疗服务。针对重点关注人群,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建立“一生一档”制度,确保“一生一策”的个性化服务。为实现心理筛查与干预的有效衔接,采取朋辈互助、谈心谈话、咨询评估、专家坐诊、家校协同等多维度措施,实现定向追踪和动态监测。同时,畅通校院快速转介绿色通道,确保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
定期开展广场心理咨询活动
队伍赋能,引航学生潜能发展。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通过系统培训和考核认证遴选出30名心理辅导员。同时,定期举办心理委员培训,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能力提升辅导,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强化朋辈帮扶机制,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共同成长。此外,学校特别关注附属医院见(实)习生及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依托附属医院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临床提升战略等改革发展趋势,建设了一支由专职辅导员、医院专家组成的队伍,实现校本部与附属医院在教育与管理上同质等效。
交叉推进,开拓学生素质教育。学校积极探索构建全新、高效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形成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无盲区的心理工作格局,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的实效。学校创新提出“5+1”素质教育及“五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打造了一系列项目载体,如“医学伦理馆里的青春之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医学伦理与心理健康的关联;“千村万户健康行”沐心暖阳行动,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和推广能力;“医教西行”心理专项行动,走访西部地区贫困县域,强化教育西行、思政西行、医疗西行,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培育优良意志品质与心理素质。同时,依托医学院校学科优势,学校成功申报医学心理学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旨在培养具有医学背景的专业心理学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的需求。
学校启动大学生心理健康队列研究
建设前置,研究学生全面发展。以点带面,学院重视成果转化、共享典型经验,及时组织编写《倾听青春的声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集》,获评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典型案例,获评江苏省首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培育单位。同时,积极发挥学科优势,启动心理健康队列研究项目,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闭环管理,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在省教育厅的支持领导下,成立江苏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基地,启动了江苏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监测和精准干预项目,专题报告了《2022年-2023年江苏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蓝皮书》,并就重点举措提出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