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型经验 | 宣传教育 | 合肥工业大学:构建三位一体协同机制,打造社会实践青春范式

合肥工业大学:构建三位一体协同机制,打造社会实践青春范式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 作者:武国剑 孙彩霞 陈曾珍 发布时间:2024-04-07 09:33:05

合肥工业大学坚持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导向,把实践育人作为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关键举措,依托“返家乡”社会实践、“三下乡”社会实践、社区实践三大载体,着力构建“三位一体”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打造全年不落幕的社会实践场域,形成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紧密联动、师生共同参与的实践育人新范式。每年1.3万余名学生组建600余支实践团队利用寒暑假赴全国3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0余个市州行政区的550余个区县开展社会实践,7万余人次就近就便赴社区开展实践,营造了“人人想参与、人人能参与、人人都收获”的浓郁实践育人氛围。


一、聚焦五育并举目标,高位部署推动社会实践教育

一是强化思想认识,认真落实实践育人的重要要求。学校加强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指导,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利用暑期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稳步推进“返家乡”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在返乡实践中了解国情、感知社会、热爱家乡、服务群众。持续探索社区实践,组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寒暑假就近就便向城乡社区、青年之家报到,开展社会治理、课后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探索形成“三下乡”、“返家乡”、社区实践“三位一体”实践育人机制,使社会实践真正成为“校园+社会”联合育人的核心载体,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经风雨、见世面、受锻炼、长才干,树立起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


“三下乡”、“返家乡”、社区实践“三位一体”社会实践模式


二是加强统筹谋划,全方位夯实社会实践工作基础。学校坚持规范化组织、模块化组团、项目化运行、长效化管理,打通校内外渠道,多方争取社会资源,每年支持社会实践活动经费近200万元。每年专题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校党委书记出席出征仪式并为实践团队授旗,校领导前往一线慰问实践团队师生。注重全员育人,学院领导班子带头、专业教师踊跃参与,共同与政工干部、校外单位业务指导员担任社会实践导师,搭建起多层次导师梯队。定期举办各级安全教育培训会,制定系列安全应急预案,全员购买人身意外保险等,为学生安全出行、安全实践提供保障。


二、立足学生发展需要,探索更加多元实践项目平台

一是强化思想引领,多举措丰富社会实践工作内涵。聚焦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优化实践板块设计,不断丰富实践内容形式。近年来结合“党史学习”“乡村振兴”“青年担当”等重大热点问题,谋划实践主题和思路,科学设计活动内容,根据“按需立项,据项组团”原则,形成国家、省、校、院四级实践育人项目架构。依托“扬帆计划”“百企千岗”等项目助推青年学生将社会实践与职业发展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在检验理论所学,增长知识见识,提高社会化能力。大力推动校地合作,设立“社区实践”专项,与传统式“三下乡”社会实践优势互补、协同互利,建立实践分层实施体系,设计覆盖不同年级的社区实践育人内容,实现人才向社区引流,拓宽了社会实践的新思路、新载体。

二是搭建载体平台,融汇校内外资源建设系列实践基地。制定实践育人基地建设规范,整合校内外社会实践基地,探索校地共建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打造场景化社会实践活动校地联动共同体。依托合肥、宣城多个主城区,实现与55个街道、288个社区全覆盖结对,并辐射周边县区全面开展校地共建。此外,与全国乡镇、农村、学校等地合作挂牌实践基地234处。深度对接实践地需求,采用“地方出榜、学生揭榜”方式开发培育长期性、沉浸式、交互式的实践项目,多方联合构建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特有场景。


与合肥经开区、瑶海区、包河区签约建立第二课堂教育实践示范基地


三、注重评价成果运用,有效激发实践参与内生动力

一是开发智慧化平台,科学构建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开发社会实践数字化智慧平台系统,对实践活动立项、过程实施、实践成果进行客观记录和科学评价,每年累计2万余次实践记录,实现对学生参与实践的动态检测和精准画像。同时,将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次数、实施级别、成果成效等作为学生综合测评、评奖评优、推优入党、就业能力评估等重要参考要素,将实践活动开展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成绩单放入个人毕业档案,成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参考材料。将教师指导社会实践纳入年度绩效考评,激发了师生指导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内驱力。

二是强化凝练总结,多角度突出实践成果价值应用。通过“实践归来话成长”、“斛兵青年说”、大学生实践宣讲团等方式,每年开展宣讲交流50余场次,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每年形成调研报告、问题方案、咨政报告、文学作品、视频图集等优质成果5000余件,实践团队、个人事迹等获各级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千余次。指导学生将课程论文、毕业设计、科技竞赛、专利申报等与实践项目有机融合,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成果共享和转化机制。对优秀社会实践作品进行持续培育、孵化形成优质项目,与“挑战杯”“互联网+”等重大赛事有机结合并屡获佳绩,实现“一个活动,多重收益”。


社会实践与教学、科研、创新创业有机结合


学校探索形成的“三下乡”、“返家乡”、社区实践“三位一体”社会实践模式取得显著的工作实效,受到教育主管部门、上级团组织及社会的充分肯定,受到各地县区、乡镇等实践单位的高度赞誉。学校连续多年荣获“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获评2021年度、2022年度全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表扬单位”,5篇报告获评全国“三下乡”、“返家乡”优秀调研报告,2个项目获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近三年获评“优秀实践个人”“优秀实践团队”等省级及以上表彰70项。出版《大学生第二课堂指南》《大学生第二课堂导引》《行走的青春—大学生社会实践微小说作品集》等教材书籍。工作做法及案例多次被主流媒体和官方平台报道。


出版《行走的青春—大学生社会实践微小说作品集》


出版《大学生第二课堂指南》和《大学生第二课堂导引》


责任编辑:马静怡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