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枫桥经验成果展示专题 | 工作品牌 | 华南理工大学:以新时代“枫桥经验” 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以新时代“枫桥经验” 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华南理工大学 发布时间:2023-11-01 17:12:38

华南理工大学围绕“学生永远在C位”的教育理念,构建党建引领下的新型高校治理体系,“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成立7个工作组,确定44项工作任务清单,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以新时代高校“枫桥经验”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高水平学生社区建设之路。学校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校园”“全省平安校园”“依法治校示范校”,并成为教育部首批“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2020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调研时,对学校在“现代书院制”和“全员导师制”方面的探索给予了肯定和赞许。

一、彰显共治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校园治理共同体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树牢社区“发展共同体”意识,凝聚师生力量参与社区建设,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良好氛围。一是以共建促发展。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基层治理,鼓励学生由社区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深度参与者”。譬如,一位2021级同学讲述其参与经历:“我在入学时反馈社区超市较为单一,反馈建议很快被采纳,后来还被邀请参加新超市遴选评审;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新的平价超市就开起来了,同学们都很满意。”目前,学生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逾1000项,涉及教学管理、校园建设、公共服务等各方面,推动学校环境提升、功能提效、服务提质。二是以共治促成长。学校坚持全员育人,形成了以院士领衔的学业导师团队,312名学业导师与学生同住在社区,为学生全周期学业领航,营造本研融通式教学相长新氛围,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大学节奏,坚定学生专业自信。“我很享受教学相长的社区氛围,本科一年级开始进入导师的实验室,从阅读文献、沟通讨论指导技术细节,到推进项目,都可以跟导师近距离的交流碰撞,我的科研意识与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两年时间我就以第一作者发表了一篇SCI论文,现在已成功保研至清华大学。”一位2019级学生在“十大三好学生标兵”答辩现场如是说。三是以共享促进步。社区建设了学生朋辈帮扶中心,搭建学生学习互助平台,2022年近100名朋辈志愿者加盟“学业加油站”,开展朋辈课堂400余场次,参与学生1万余人次;组建朋辈心理咨询队伍,深入社区网格掌握学生动态,定期开展朋辈心理知识小课堂,营造阳光正向的社区氛围,学生由“被教育者”转变为“成长同行者”。

附图1

学生主动报名参加校园建设分享会

  二、管理寓于服务,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治理平台

超前布局,把学生社区物理空间布局和校区建筑规划设计深度融合,将“有效度”的管理融入“有温度”的服务,让学生“足不出户”即可拥有全人教育成长空间,尽享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一是推动“网格化”实现社区“大平安”。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党团组织网格化,将支部建在学生社区,网格化延伸管理触角,将网格打造成最小单元的“根据地”“责任区”,将更多学生团结在党的周围。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100%与,组建青年突击队、设置党员先锋岗、成立社区学生管理服务委员会,打造“党群团”一体协作战线,共同坚守疫情防控等社区安全一线,全面承担社区日常服务工作,保障管理不掉线、服务不断线,创下疫情防控期间“零感染”、教学“零事故”、校园安全“零事故”的成绩。是推动“精细化”迎来学生“好口碑”。深化“现代书院制”和“全员导师制”建设,为学生分别配备学业导师、成长导师、朋辈导生,因材施教、全员进驻,做到同层必有导师,全过程相伴成长,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提供解决方案。打造“50米文化养成圈”“100米运动成长圈”,配置人文艺术区、体育运动区、生活配套区、商业服务区等,融入红色文化、创新文化、博雅文化与国际文化等多元文化体验,打造博雅学堂、博约讲堂、知行课堂等社区精品活动271场次,逾4.1万人次参与,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三是推动“信息化”实现服务“一站式”。健全学生社区治理智慧服务体系,让“信息多跑路,师生少跑腿”。有困难,智慧服务平台、师生服务中心“一站式”解决;有建议,“一键话你知”“解忧杂货店”邮箱24小时服务驿站365天连线,实时回应学生关切;有烦恼,24小时服务热线“5+2”“白+黑”全时候机,学生真实感受到“服务就在身边”“关爱就在身边”。“一份表”学生全生周期管理系统、“一张网”校园学生数据分析系统、“一体化”学生信息综合应用系统,实时展现学生的成长轨迹,为学生“认知自我,规划未来”提供精准服务。

附图2

全员导师协同育人

  三、突出源头治理,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紧紧抓住师生急难愁盼问题,采取“面对面”“键对键”“心连心”等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抓源头、抓苗头、抓基础,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一是把握思想源头,牵住防范风险的牛鼻子。解决思想问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在学生社区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手段。党委书记章熙春、校长张立群带头开讲“思政第一课”,著名科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峻德书院院长程正迪每学期为学生写一封家书,杰出建筑学家和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铭诚书院院长何镜堂为学生作“奋斗的我,最美的国”专题报告,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打造“实体课堂、网络课堂、行走课堂、体验课堂”360°“思政熔炉”,紧抓开学典礼、毕业离校等重要节点,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全程化强化校警协同联动,开展“民警进社区”,民警每年开展意识形态与法制精神教 50余场,引导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守法,实现思想政治沉浸式引领。二是推动“四防并举”,构建和谐稳定的大环境。融入智慧技术,线上线下一体推进,改进人防模式。加强校园周界管理,进出校门落实“白名单”制度,提升物防手段。强化校园网络安全建设,不断提高舆情发现和处置能力,增强技防实效。注重人的社会性需求,发挥心防的纽带作用,拉近师生心的距离。三是回归问题本身,找到化解风险的真办法。畅通学生反馈诉求与跟进落实反馈渠道,推动矛盾诉求回归“原点”,防止蔓延泛化,将矛盾诉求化解在基层。健全“接诉即办”“首问负责制”工作机制,直面问题不拖延,解决问题不上交。校领导带头践行“一线规则”,每周与学生面对面,“全覆盖式”实地走访调研各单位,听取学生对社区发展建设的意见与建议,掌握需求、立即响应、限时整改,100%回应学生诉求超3万项,将矛盾纠纷扼杀在摇篮。

附图3

“实体课堂、网络课堂、行走课堂、体验课堂”360°“思政熔炉”


四、打造人才高地,以高品质“一站式”学生社区赋能办学高质量发展

聚焦高质量发展,注重师生价值共创与示范效应发挥,以“发展指数”提升“幸福指数”,推动社区建设服务办学高质量发展大局。一是率先实施“在地国际化”办学新范式,走出一条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子。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立足中国实际,融合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将全球教育资源引入学生社区,提供沉浸式国际化成长环境。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教学及其评价体系,提供国际一流的全英教学环境和教学品质。创新国际协同育人,携手全球排名前100或学科排名前50的世界一流大学,开展“一对一”“一对多”深度合作,培养学生国际意识与国际视野。2021年,先后获批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改革个案试点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改革试点。二是深化“现代书院制”和“全员导师制”改革探索,学生全面发展成效显著亮点纷呈。尊重多元评价与个性培养,赋予学生全生命周期多元化素质与宽口径能力,激励学生广博儒雅、全面发展。国家奖学金得主智育、综测成绩全部双第一,大学英语四级(CET-4)考试本科新生取得99.1%的通过率;2022年本科毕业生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爱丁堡大学等众多世界一流大学录取,录取人数比上一年增长超300%,近10%学生参加了英国剑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高校的寒暑期线上项目。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业界、家长等认可,2023年“631综合评价招生整体报考热度(报考数/招生计划数)攀升至3218.4%。三是全面实施“新工科F计划”,引领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享誉海内外。面对未来世界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丰富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的视野与能力,自信从容引领未来。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共有148人次学生以第一作者、并列第一作者或署名作者身份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124篇,其中17人次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及其子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5篇,被称赞为“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的奇迹”,被《Nature》杂志誉为一场“静悄悄的教育革命”。“双创”工作成效显著,学生在历届“互联网+”大赛中表现亮眼,共斩获金奖23项、银奖27项,铜奖9项;特别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以10金2银的成绩创造了历届“互联网+”大赛高校单校单届夺金记录。

附图4

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赛华工学子勇创佳绩


责任编辑:蒋闰蕾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华南理工大学围绕“学生永远在C位”的教育理念,构建党建引领下的新型高校治理体系,“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成立7个工作组,确定44项工作任务清单,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以新时代高校“枫桥经验”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高水平学生社区建设之路。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