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保卫三十年 | 理论成果 | 内外协同上下联动,共治共建共享高校校园交通安全良好秩序

内外协同上下联动,共治共建共享高校校园交通安全良好秩序

作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朱光好 庄阳 张文雯 张建华 发布时间:2023-05-15 15:50:10

校园交通是城市交通特殊的组成部分,做好高校校园交通治理,不仅可以有效增加师生居民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对提升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也有重要意义。202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738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消息,2020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72亿辆,其中汽车2.81亿辆,汽车保有量与美国并列世界第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对高校汽车通行量的增加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人员和车辆在高校集中增加,使校园交通治理压力不断增大。

一、当前高校校园交通治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校内外机动车通行量增加,给校园交通治理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上,存在自由观念与安全出行的不协调

各高校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对师生员工的安全教育不断加强,从传统途径到全媒体,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从教育的结果来看,对师生居民而言,“交通安全”在校园安全中不及“治安安全”和“消防安全”得到的重视多,师生居民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仍未彻底得到改变。一些师生总认为校园是安全的,强调交通治理和出行安全没必要,特别是作为“自由”的高校校园,这些管束是一种限制。于是,学生在校内行走普遍存在低头看手机或佩戴耳机等现象,全然不顾周围的交通情况;上下课时段,一些学生在机动车道并排前行,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随意穿行;有的学生单手骑车、打伞、听耳机,偶尔还秀“车技”、玩“飙车”;还有个别学生在校园内超载超速开摩托,安全观念淡漠。此外,一些教职工驾驶技术还不成熟,但行车时我行我素,有时还会自由散漫,无视校内交通标志,产生超速、违停、逆行、随意鸣笛等行为。

正因为这种崇尚所谓“自由”的观念,造成师生居民对校园交通治理所保障的“安全出行”认识不深、不够敏感,进而对有关政策举措缺乏支持和理解。例如,有的认为就一个校园而已,何必对交通大费周章、无病呻吟;有的认为开车来校是工作所需,交通治理还要限行、限制哪里不能停,容易影响工作、造成教学事故;有的认为自己不过是超速或者违停而已,没有必要小题大做、上升到列入入校黑名单的高度,等等。

(二)目标上,存在个人利益与校园秩序的不合拍

目前高校校园交通违规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其核心在于对校园“主人翁”角色的错误认知——背后是一些人对其所属群体地位的过度自信以及对个人利益不道德的放大。这些人个人利益至上的认知,必然与构建校园交通安全秩序产生矛盾。

一方面,从人车同行的现实情况看,“人”“车”双方都容易只关注本群体利益,对相关交通治理和校园秩序配合程度低。一是校内学生多数采取步行、骑自行车等方式在道路上行进,有的高校为保障行人安全还在上下课高峰期设置了临时交通管制,这也同“车让人”政策优先关注“人”的一方通行的初衷一致。但学生在“车让人”的政策面前,产生了“车不敢撞我”的错误认识,再加上从众心理,一些高校明明已经设置了人车分行护栏,学生还是会穿梭在机动车道,阻碍机动车行进,致使车辆通行缓慢。二是因校园内行车的很多都是教职工,作为学生的老师、作为人车同行时“车”的一方,认为学生见到车辆既应该从尊重的角度礼让、也应该从人车同行安全的角度主动避让,且有工作时间要求,缩短通行时间是其利益所需,面对人流阻拦和交通管制造成的行进速度放缓,容易引起教职工不满,进而变成对校园交通管理部门交通治理政策的不理解、不配合。三是由于执法权缺失,校园交通治理的负责部门对交通违规行为只能教育引导,处理手段往往很苍白,且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一系列的纠纷,处理起来费时费力、还影响部门形象,为此,一些高校存在着明显的熟人思维和“老好人”作风,对师生反应强烈的交通治理问题能借助外力处理,但面对深层次的问题和多发的散点问题,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四是一些高校校园还存在职工家属、居民租户、合作单位商户等。商户逐利而来,一般会遵守交通治理规定、避免惹麻烦;但职工家属、居民租户把学校当成生活小区,其利益需求和行为特点会更鲜明,交通治理可能带来的任何不便都有可能被其放大,产生的矛盾往往剧烈且难以调和。

另一方面,从部分机动车主的主观认识来看,校园超速、违停、逆行等违规行为的出现,多是在车主基本知情的状况下作出的选择。也就是说,即使学校政策清晰、举措具体、要求明确,校园交通设施、标志、标线明显,相关问题解答和提示到位,这些车主为了享受加速行驶快感、车辆行进便利等,仍然会选择对校园秩序和师生生命安全的漠视,这是利用学校对机动车超速、违停、逆行等违规行为无执法权、不能通过违章处罚进行约束的弱点,基于“反正管不了、车可以随便开”的认识,将个人利益进行了不道德的放大。

(三)举措上,存在治理要求与现实举措的不同步

校园交通治理是高校提升治理水平的一部分,校园交通治理成效是保障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各高校普遍对交通治理的要求非常高。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例,要求按照“环境育人、无车校园、规范区域停车”的思路,控制车证数量、缓解交通压力、改善交通环境,禁止机动车、非机动车教学区内随意通行,对车辆进行规范集中管理,保障校园交通安全有序。落实交通治理要求需要有配套的推进举措。目前,各高校在推进落实校园交通治理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管理制度缺失、治理方式落后等问题。

一方面,关于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尚不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校园道路未被明确列入,造成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支持,导致校园交通安全管理举措执行落实面临一定困难。高校校园道路一般由安保部门负责管理,公安交管部门不直接参与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校园内发生超速、违停、不按交通标识行驶、不礼让行人等车辆违规行为时,高校只能根据校内相关交通管理规定进行处置,而这些规定往往滞后于校园交通问题现状,亟需更新与调整。

另一方面,配套满足校园交通治理的方式手段相对落后。落实校园交通治理,既需要通过严谨的制度进行规范,也需要通过管理服务保障来加以引导。特别是在物联网、大数据时代,如何充分发挥技术的管理服务保障作用,让师生居民收获交通治理的红利,进而认同治理、参与治理,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目前,各高校面对超速、逆行、违停等问题时,思考通过锁车、贴提醒单等进行管制的多,在思考如何运用技术手段提升治理成效上还不够。

(四)配套上,存在资源设施与实际需求的不匹配

校园交通相关的资源设施是交通治理的前提和基础。功能完善、符合标准的交通资源设施能够为高校提供良好的校园通行环境,有助于优化校园交通网络组织运行、降低校内车辆违规问题发生率、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等。校园交通相关的资源设施包括:交通管控设施,例如实行交通管制、标线施画、路段修路以及其他有关作业时,用于校园道路管控的橡胶路锥、推拉护栏、升降柱等;辅助交通设施,例如在校园道路交汇点用于提高视野、强化道路通行能力的交通信号灯、道路反光镜等;道路交通标志,例如用于保障校园交通安全的限速、禁停、禁止鸣笛标志等;道路交通标线,例如施画在道路上,传递有关道路交通规则、警告、指引等信息的各种线条、箭头、文字、图案等;站点指示设施,例如方便指示停放机动车、非机动车的停车区、停车位、停车楼等。

一般而言,高校校园交通资源设施不如社会道路完善,有些建校以来就一直使用的“老校区”,其问题会更明显,往往无法满足交通运行的现实需求。第一,校园道路狭窄,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无法分离行进,造成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混行,上下班、上下课高峰期易发生剐蹭和碰撞。第二,停车位供不应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机动车的使用量迅速上涨,校园内机动车数量也在激增,因停车场规划不到位,一些高校原有停车区域已不能满足机动车停放需求;车辆乱停乱放,占用消防通道、公共场所和道路,进而造成原本狭窄的道路,通行能力大大降低,风险系数大大增高。第三,校园交通治理往往政策先行,在政策落地的过程中相关资源设施的调整往往不够及时,陈旧的设施无法适应交通治理落实的要求。例如,一些高校限行、限速、禁止鸣笛、禁停等引导指示牌以及反光镜设置不到位;有的减速带、震荡标线等规划设置不合理或已年久失修,成为安全隐患;有的校内道路网缺少规划,交叉路口多且随意,难以形成与之配套的标志标线;有的标志标线更新不及时,甚至与现行政策相冲突,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五)效果上,存在工作现状与发展定位的不一致

大学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意味着必须构建多元共治的内部治理架构,这在交通治理上是必然的。第一,交通治理涉及的面广,仅仅道路设施、标志、标线的建设施画布局,就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更多的时候需要通过上级指导和外包才能做好,仅靠学校安保干部和工作人员,很难做到科学、合理、全面。第二,交通治理举措涉及师生居民出行的直接利益,任何微小的调整,都可能引发大面积的反应,尽管治理举措的调整,总是会有大量的前期调研和意见征求,但真正落实的时候,依然容易因为利益引发矛盾,矛盾谁来化解、如何化解、怎样通过工作前置规避矛盾,仅靠安保部门是无法完成的。第三,交通治理是在学校建设发展过程当中进行的,学校事业发展的起伏、校园规划的变化、各类基础设施的改造、以及在道路、管网、停车设备、交通环境等方面的设计与衔接,都会直接影响交通治理。例如,学校土地的重新划分、规划建设过程中的功能区与楼宇的变迁,基础设施的更新迭代速度与配套程度,道路管网等的设计科学性、建设质量与服务保障的跟进情况等造成的问题,是很多高校安保部门在交通治理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

交通治理专业性强、利益相关性突出、资源协同要求高等特点,决定了仅靠高校安全保卫部门,无法实现校园交通有效治理,必须多元共治。但目前,很多高校的校园交通治理还没有实现从单一安保部门负责向多元共治的转变,特别是交通治理过程中,谁参与、参与什么、如何参与、权限如何、怎么监督等问题往往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有的高校也有其他部门和群体参与交通治理,但参与渠道不畅、专业素质不平衡,造成交通治理中安保部门疲于应付各种情况、其他参与主体放弃参与的工作现状。校园环境治理首要任务就是交通治理,校园交通安全秩序是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这种工作现状,难以满足高校对校园交通治理与安全秩序的要求。

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校园交通治理实践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二外”)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三间房地区,北面紧邻朝阳路,南面紧靠京通快速路辅路,占地面积320亩,现有各类在校生、教职员工、居民及家属13000余人,家属区3个片区,家属楼9栋,学校停车系统内记录机动车达1728辆,校内教职工拥有机动车数量占总数的50%左右,占全校总人数10%左右,另有摩托车、电动车达200余辆,自行车达1000余辆。机动车校内行驶不遵守学校交通规则,校内超速、逆行、乱停乱放、不按标志行驶、不礼让行人等情况曾经频繁发生,前文归纳的问题在二外校园交通治理过程中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面对这些问题,二外通过内外协同联动,切实推进校园交通治理取得实效,荣获北京市2020年度市级交通安全先进单位。

(一)外部教育资源引入与内部日常宣传推广协同联动

二外积极拓展校园交通安全教育途径,采取“引进来”的方式,邀请属地交通部门进行交通安全专题培训,并依托上级支持和安全科普法治宣教队伍,建设运行安全教育体验馆,同时,基于学校安全教育品牌建设,通过日常网络教育、应急演练和宣传推送,推广交通治理举措,整合校内外宣传资源,切实提升师生居民安全意识,支持理解校园交通治理政策。

1.创新校园交通安全教育阵地,建设使用安全教育体验馆。二外2019年筹资完成安全教育体验馆一期建设。体验馆内设醉酒行走体验、交通事故心肺复苏技术、校园应急安全处置等模块,将展览与培训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仿真交互技术、地面投影交互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加强学生交通安全技能和知识的培训与体验。

2.聚焦交通安全教育重点内容,开展专门教育及有关演练。一是邀请校内外专家就校园交通安全等主题,先后开展酒驾等交通安全主题培训3次;二是结合国家安全教育日、消防安全日、交通安全日等节点,组织开展专项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交通安全意识;三是依托网上安全教育平台,在新生入学前进行包括交通安全在内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防范技能,学生学习通过率达到100%;四是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学生入校第一年至少参加一次应急疏散演练,交通安全有关的模拟也融入其中。

3.丰富校园交通安全宣传载体,实现线上线下推广相结合。利用自有媒体将二外交通安全政策规定和工作动态及时传递给全体师生员工。微信公众号“二外长安”推送交通安全信息占各类推送总数的20%,内容包括交通政策宣传、交通安全提示、交通工作情况通报等,积极引导师生员工了解交通安全知识,增强交通安全主动性,理解校园交通治理政策,遵守交通管理相关规定。同时,建立“二外学生班长”“二外学生宿舍长”“教职工安全员”“二外家属楼单元长”微信群,实时向师生居民发布交通安全相关信息,做到信息及时沟通互动。

(二)外部介入个别事件与内部长期协调监督协同联动

二外积极联系国安、公安等单位,开展针对性工作,对校园交通治理过程中遇到的个别关键问题和关键人单独谋划应对策略、主动邀请到场站台,打击故意生事者、监测非法微信群、消除群体事件隐患;同时,建设内部利益协调沟通和监督管控机制,在敏感问题和重大事件被破解的情况下,通过积极沟通协调化解部分利益矛盾,依托教育活动和惩治举措,引导推动师生居民关注校园交通安全秩序基础上的利益共通点。

1.精准打击,破解难点问题。二外通过校地警联动,邀请属地交警就校园交通规划进行调研,并开展交通安全主题专场活动,让师生感受到交通治理的重要性,在“同理心”基础上,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交通安全观,充分重视校园交通管理秩序。针对个别事件、个别人,同国安、公安部门深入探讨,邀请他们在职责允许的范围内,进入校园开展相关指导和交流,有效震慑故意闹事者;跟进个别重点人员建立的负面微信群,了解煽动对校园交通管理抵触情绪的情况以及可能采取的做法,在有关部门指导下,派出相关人员瓦解其基础,避免群体性事件发生。

2.利益协调,化解部分矛盾。现有条件下,个体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而寻找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交集,是达成利益协调及其基础上共识的核心。二外通过“制度刚性与服务柔性”、“管控硬性与执行人性”的组合拳,进一步推动校园交通管理由经验管理向制度管理、技术管理和文化管理转变,从而以点带面、凝心聚力,不断协调师生居民各个维度的利益诉求,最大限度融通不同意见,从事实层面实现共同参与治理过程,进而实现共建共享高水平校园交通治理环境,切实推动校园交通治理从被动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

3.长期沟通,深化认识理解。师生作为学校主体和校园交通治理中最大的利益群体,在校园交通治理工作中的参与活跃

程度将直接影响治理成效。二外通过官方政策解读、相关部门做工作、榜样示范、私下熟人沟通等方式,让师生居民理解校园交通秩序必须服从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以及校园总体安全稳定秩序,必须要优先考虑集体利益、整体利益、师生居民生命健康利益;但治理过程也会统筹协调教职工用车便捷小利益、车辆通行有序大利益和校园安全稳定的长久利益关系,使其充分了解交通政策和交通治理带来的福利,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

4.疏堵同用,综合发挥实效。面对利益羁绊,校园交通治理深入人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需要通过严格执行规矩标准来确保底线思维的建立,也需要强制性规范以外的宣传教育手段来正面引导。二外一方面根据违反校规情形设置人车“黑名单”,这些人和车有的车证办理权限会受限、有的会禁止入校。同时,对于被安保部门惩治处理的在职在学人员,还会与工资、学籍等处理挂钩,再给予相应处罚;另一方面,给师生一个主动接受、主动参与交通治理的合理引导,二外计划开展校园交通志愿者队伍建设,引导师生参与到校园交通治理中来,增加参与体验度,帮助参与者了解校园交通管理的内涵、模式,同时也使其对校园交通违规有更深入的了解,真正从主人翁的角度强化对校园交通政策和交通秩序的认可。

(三)外部先进技术应用与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协同联动

二外围绕交通治理技术升级,开展高校调研、企业咨询和资料商对话等,研究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提升技术手段对治理方式更新的支持力度。同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结合兄弟院校经验,根据实际加强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机制动态调整,制定适合二外的交通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外部技术引入与内部制度建设,完善治理举措,二者相互配合、共同提升治理质量。

1.推动校园交通管理技术升级,打造一体化平台。一是加强交通信息化平台建设,停车场使用现代化停车管理返寻系统,可实现快速引导车辆停放,实时记录每个车位的车辆停放情况,确保进出停车场更加便捷安全规范;同时,与学校南北门停车管理系统联动,实现校园交通与学校安防、消防平台一体化,逐步形成人车出入校园轨迹追踪可寻,促进管理系统数据服务师生安全效用最大化。二是上线人车预约管理系统,配合人脸识别、车辆管理系统等技术,形成外来人车管控体系,有针对性的破解访客登记信息不易保存、不易统计查找、身份审核不严密、不能提前预约、后期不能有效追溯、通行效率低等问题,切实提高校园出入通行的精准管理水平。

2.研究出台《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对校园交通治理领域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考虑到车辆在教学区、生活区、居民区停放存在治安、消防、拥堵、邻里矛盾等隐患,明确要求机动车停放在南门立体停车场内或校园北侧停车位,取消主干道路和居民区停车;非机动车停放在规定区域和场所,校内其他区域禁止停放;明确办证车辆累计免费停放时间为540小时/月、超时停放按1元/3小时收费,车辆临停按1元/5分钟收费,使校园交通资源进一步盘活,长期占用公共停车位的车辆日益减少;明确车证办理及收费“保主体、控借用、去租户”原则,进一步规范办证主体,杜绝借用和粗放停车管理,严控办证数量,2021年1月起至3月初,办理2021年机动车车证1073辆,减幅37.9%。

(四)外部专业团队规划与内部基础设施建设协同联动

二外归纳借鉴兄弟院校关于校园交通管理的经验做法并融入校园交通政策,聘请专业外包团队来校更新交通治理规划布局、配套施画交通标志标线,同时加大校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升级校园交通管理硬件设施设备。通过校内外合力,共同推进校园交通资源设施得到有效改善。

1.优化道路功能,依托单行限制提升道路安全系数。二外建设布局已经成型,学校面积小、校园主路狭窄,同时承担双向行车和师生员工步行,一直以来都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为此,二外根据所在北京高教保卫学会第五学术组的交流经验,结合走访调研经验,对主干道交通路线进行改革,改成单行线,降低了车辆和行人在校园主干道行进时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

2.升级硬件设施,建成北京高校第一个立体停车场。二外建成使用南门立体停车场,建筑面积10121.56平方米,规划车位520个,体现内部优化升级的建设理念,有效节省校内用地空间,既切实解决了校内停车位紧张的问题,又有利于进一步加强管理,优化校园交通环境、消除交通安全隐患。停车场增设新能源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40台,基本充电价格按成本价核算,同时,在校内4个区域加装电动自行车充电桩40台,扩充非机动车辆充电范围,从根本上杜绝私拉电线等违规充电行为。

3.强化专业指导,持续更新校园交通规划建设布局。外包专业团队,为校园加装并调整指示路标,施画人行横道,对居民区入口处施画消防通道等;加装抓拍摄像设备以增强校园北侧停车区域管理,规范学生公寓附近人行步道以增强通行安全,推进校园交通资源设施与治理需求的匹配度不断提升。

(五)外部权威专家指导与内部部门群体合作协同联动

二外有针对性的与属地相关部门、工作权威和业务专家保持长期联系与合作,积极推动构建校地警多方协同联动维稳机制;同时,依托安全稳定工作委员会牵头抓总、谋划设计,整合各部门力量在交通治理中发挥作用,有效化解相关利益矛盾,明确治理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提升工作实效和交通治理贡献力。

1.有效发挥上级权威专家作用,做到常态指导、重点支持。

二外两次邀请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朝阳支队来校现场实地考察,对校内交通治理及周边交通安全环境整治进行指导,帮助学校做好校园分区域、建路标、做引导等系统性专业工作。

2.不断提升矛盾问题化解成效,做到部门配合、队伍联动。

一是健全交通治理会商研判机制,针对交通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形势研判,整合意见、形成预案、专人跟进、互通有无,推进交通治理相关工作全面部署和妥善处理。二是建立交通治安一体化巡查制度,保安队伍专门组建交通巡逻队,周期性巡查校内交通情况,及时劝阻交通违规行为并予以提醒;形成应急联动处置机制,建立安保一体化工作微信群,及时沟通校园交通安全等问题。

3.切实强化交通安全机制建设,做到多元参与、形成合力。

一是切实发挥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委员会作用,每年由校领导带队至少进行一次交通治理检查督查,强化二级单位工作落实,深化全校上下交通安全治理意识。二是强化机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责任,各部门各单位负责对所属人员进行交通安全政策解读,强化思想认识,推进交通安全治理入脑入心。三是进一步加强全校各单位安全稳定工作小组建设,做到全覆盖,实现交通治理在基层有组织有依托;同时建强教职工安全员和学生安全员信息员队伍,健全队伍工作机制,使交通治理的基层责任进一步执行到位。

三、通过内外协同联动,改进提升校园交通治理水平的方向

内外协同联动下的校园交通治理,就是整合校内外资源力量,发挥各自治理优势,集中合力推进校园交通治理取得实效。通过外部机制创新的引入与互补,促进学校内部联动、各司其职,上下衔接,内外协同,在切实推进校园交通治理水平提升的同时,既能做到积极担负维护属地交通安全和社会安稳的政治责任,又能稳固实现学校各领域发展的安全稳定基础和交通保障条件,进一步提升校园交通治理的贡献度,以及师生居民对交通治理的认同感、安全感和获得感。通过内外协同联动,进一步改进提升校园交通治理水平,可以有以下几个方向:

(一)关注“内”字,压实治理工作责任

关注“内”字,就是要进一步落实高校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责任机制,以高校安保部门为主导,推进交通治理责任向基层延伸,不断提升各部门各单位贯彻落实人、地、物、事、组织网格化管理责任的意识,监督推进交通治理工作责任到人,积极向本部门本单位师生员工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沟通,争取师生居民的理解支持,夯实校园交通治理基础。以二外为例,未来将进一步强化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机制,由安全保卫部门牵头,推进落实二级单位安稳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制度机制的激励约束与教育警示作用,结合工作表现的差异调整有关奖励经费分配,激发重视、参与和监督交通治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提升全校师生的交通安全责任意识和水平;督促、指导、检查相关部门落实学校交通治理目标的应对措施,及时总结推广各单位交通治理经验做法,引导师生员工正向沟通,通过合理途径表达个人的意见诉求。

(二)关注“外”字,用好有关支持力量

关注“外”字,有两层含义,既要敏感捕捉、充分发掘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环境局势、不同政策导向、不同诉求组合条件下,外部能够争取来的、对校园交通治理更有效的资源力量,在如何争取、如何用好、如何持续上做文章;又要胸怀大局看校园交通治理、跳出校园看校园交通治理、面向未来看校园交通治理,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研究校园交通工作,强化外部资源运用与反哺来源平台的互动性和长效性,激发外部资源力量使用过程中的功能外溢,释放交通治理更大范围的影响力。例如,二外拟拓展属地联动机制,利用属地、公安、政法、消防的力量联动加强校园交通治理,与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朝阳支队建立合作机制,利用安全教育体验馆交通分馆场地优势和资源,定期由朝阳支队开展交通安全专题培训,不断扩大服务朝阳东部地区企事业单位交通安全教育的功效,持续发挥交通治理带来的能量外溢。

(三)关注“动”字,推进治理不断深入

关注“动”字,就是要不断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力量,做到校园交通治理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形而活:交通治理具有现实性特征,要紧贴当前校园最新的交通实际,把治理任务目标不断融入到当下所发生的热点问题和师生居民关注的问题上来;交通治理具有实践性特征,要不断创新,破除思维定式和传统观念,克服主观偏见和习惯认知,不断更新政策举措与具体流程;交通治理具有实效性特征,方式方法是形,交通有序是实,只有不断推进治理走向深入,在没有的方面填空白、在已有的方面深挖掘、在都有的方面拼特色,才能不断在学校新的发展历史阶段始终保持校园交通安定有序。以二外为例,将继续完善安全教育体验馆功能,建设交通安全教育体验专区,通过声光电的多元化、立体式展示,以及先进的VR等互动体验设施设备,采用交通安全知识抢答、交通违法行为再现、交通事故情景模拟等方式,让校内学生及周边地区体验者学习乘车安全、安全标志以及酒驾、毒驾、疲劳驾驶等交通安全知识,模拟构建真实的交通场景,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参观者学习各类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不断提升校园交通安全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新华网.教育部:2020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71万所在校生2.89亿人[EB/OL].http://education.news.cn/2021-03/01/c_1211046056.htm,2021-03-01.

[2]央视网.2020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72亿辆[EB/OL].http://tv.cctv.com/2021/01/08/VIDEkMRpOfuspFvUarjyebIl210108.shtml,2021-01-08.

[3]搜狐网.2020年全国汽车保有量达2.81亿辆与美国并列世界第一[EB/OL].https://www.sohu.com/a/444285501_120044111.2021-01-13.

[4]杨文娟.高校校园交通安全问题及对策[J].高校后勤管理.2019(05):43.

[5]沈方龙.新形势下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的模式探究[J].智库时代.2019(07):110-111.

[6]张占军,杨华,陈诗伟.交通心理视角下的大学校园交通治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0(02):4.

[7]许仪.探索“三治融合”的校园交通治理模式[J].高校后勤管理.2020(11):64-65.

[8]况亚勇.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8):222.

[9]宋路浩.校园交通设施设置现状与管理研究[J].山东交通科技.2020(05):112.

责任编辑:韩叶秀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校园交通是城市交通特殊的组成部分,做好高校校园交通治理,不仅可以有效增加师生居民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对提升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也有重要意义。202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738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消息,2020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72亿辆,其中汽车2.81亿辆,汽车保有量与美国并列世界第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对高校汽车通行量的增加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人员和车辆在高校集中增加,使校园交通治理压力不断增大。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