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革命精神系列专栏 | 两路精神 | 典型人物 | 王齐荣

王齐荣

发布时间:2022-05-09 22:09:47

王齐荣:青发而来 白发而去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60多年来,在“两路”修筑与养护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忠诚的执勤官兵、养护工人、援藏干部等新西藏的建设者以实际行动诠释和践行了两路精神。

2004年7月,受中组部和教育部委派,41岁的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王齐荣博士作为中直机关第四批援藏干部,赴西藏大学工学院任院长。3年援藏期满,他请求继续留藏,转为第五批援藏干部。从2004到2010年,他把六年的青春与热血、光荣与梦想深深地镌刻在西藏大学这片热土上,西藏大学发展史上也永远记下了这样一位“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优秀共产党员。

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刚到西藏的王齐荣还是遇到了很多的困难。身体不适应,饮食不习惯,语言有障碍,工作条件简陋……这一切让他从身体到思想都有了严重“缺氧”的感觉。

王齐荣接手的西藏大学工学院刚成立不久,让他感到惊讶的是,这个学院4个本科专业任课教师不到30人,除一人有硕士学位外,其余全是本科学历。从师资队伍的增强、实验室的建设到老专业的调整完善、新专业的论证设置……王齐荣开始了一系列的创建工作。根据工学院的学科特点,王齐荣敏锐地意识到藏文信息化的重要性。他提出要把藏文信息化研究作为学院最优势的学科加以培育,力争走在世界前头。

艰苦的努力终使愿望成真。在他的指导下,4个藏文编码国家标准从这里产生,藏文语音图形识别模式、藏文翻译系统、藏文智能化系统等一系列信息技术成果问世。西藏大学藏文信息研究中心相继成为西藏自治区藏文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藏文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除了藏文信息化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6年间,工学院也从西藏大学最年轻的学院发展成为全校第二大学院,专业从4个增加到8个,实验室从12间增加到66间,设备总价值增加了30倍,学院专任教师增加到68名,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从4人增加到14人,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75%,学生也从600名增加到1300多名。教育部本科教育评估中心的专家曾这样评价:这是一所“用牦牛的精神、羚羊的速度创建的工学院”。

一串串闪光数字的背后凝结着王齐荣的大量心血。在西藏大学的六年时间里,王齐荣平均每年回内地休假的时间仅有2-3周,周末也常常忙着处理学院各种事务。身为院长的他在肩负繁重行政事务的同时,还为交通运输、土木工程、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讲授《运筹学》等六门课程,六年累计教课时间达882学时。虽然考进西藏大学工学院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但王齐荣总能找到了让学生都乐意接受的授课方法。



援藏6年,是我国内地高铁建设发展的最好时期,作为铁道部线站中心专家的王齐荣失去了很多参与研究建设的机会,但他说,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王齐荣教授的电脑里,我们看到他在西藏工作时的照片,满脸的络腮胡子和想在判若两人。王院长也给我们讲诉了他在西藏留胡子的故事:第一就是时间比较紧,第二是夏天要防紫外线,然后还有个很重要的,特征就非常明显,在外面人家看到都认识这是西藏大学的王院长,咱也起到自律的作用。

王齐荣就是这样用自己朴素的语言,感人的行动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责任。在谈到援藏感受时,王齐荣说,6年来,他总是提醒自己一句话:“进藏带什么 在藏干什么 离藏留什么?”。

虽然援藏工作已经结束,但广袤的雪域高原,美丽的格桑花,还有热情纯朴的藏族同胞已经和王齐荣结下了永久的情缘。“其实,我的心是永远不会离开西藏的。”王齐荣告诉记者,西南交大建筑勘察设计院西藏分院现在已经成立,并承担了西藏的环境、交通等方面10多个研究项目,他对西藏的奉献和付出将永远持续下去。


责任编辑:王涛立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