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7102 | 爱国主义理论阐释 | 厚植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三重维度

厚植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三重维度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作者:翁良殊 屈晓婷 发布时间:2020-09-15 15:00:58

厚植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三重维度*

翁良殊1  屈晓婷2

(1.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2.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北京 100044)


[摘  要]  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考量。一是要涵养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丰富大学生对国家的认知、提升对国家的情感、提高爱国的能力;二是要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加强对大学生的党史教育和党性教育,把准政治方向;三是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的精神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意识。

[关键词]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三重维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19)05-0125-004


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新时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以“六个下功夫”高度概括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把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放在突出位置。他指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就是要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1]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事关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因此,还需要突出和加强厚植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新时代大学生切实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一、涵养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古今中外人皆有之的自然情感,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要求新任务。当前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总体情况是好的。2017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92.6%的大学生赞同“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首先考虑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这表明新时代学生民族自豪感、时代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正在持续增强。[2]然而,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国家极力鼓吹所谓的“世界主义”“超民族主义”等观念。大学生因思想政治上的不成熟,容易出现中华传统文化认知衰减、世情国情认知模糊、爱国能力弱化等问题。因此涵养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势在必行。

1.丰富新时代大学生对国家的认知

涵养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首先要丰富新时代大学生对国家全面化和立体化的认识。一是要丰富对国家历史的认知,激发自豪感。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爱国精神是几千年来蕴含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精神基因。从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均体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要加强大学生对国家历史的学习,继承和发扬爱国精神基因,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二是要丰富对中国国情的认知,激发责任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丰富新时代大学生对国情的认识,特别是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立足现实,坚定信心。三是要丰富对国家未来的认知,激发使命感。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期和完成期所处的时间段恰逢“两个一百年”的时间表,当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主体和中坚力量。应当努力丰富大学生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意义、任务路径的理解和把握,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引导大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自觉担负历史使命。

2.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对国家的情感

情感对人的发展意义重大。针对全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14座大城市100所大学的万余名大学生,上海师范大学卢家楣团队围绕“当代中国青年情感素质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开展了调查。结果表明在33种具体情感中,爱国情感达到较高水平。对大学生爱国情感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包括有情施教、对舆论关注、家庭氛围、阅读量、上网时间等。[3]因此,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对国家的情感,应该从这些影响因素入手,做到“一个贯通”和“三个结合”。“一个贯通”就是要加强大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形成与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连续贯通,“三个结合”是指在主体上做到学校与家庭相结合、在内容上做到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在形式上做到线上与线相结合,不断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对国家的感情。

3.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爱国的能力

爱国主义是具体而非抽象的。爱国并不是简单地喊口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大学生不断提升爱国的本领,奋发图强、开拓创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一方面,通过学习增强建设国家的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我国在高速铁路、国产大飞机、量子科学、空间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世界惊叹,大学生们要加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攀登科学研究的高峰,使中国的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通过实习增强建设国家的实践能力。大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等问题。要强化实习环节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将理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投入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二、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爱党和爱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厚植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就是要通过党史教育、党性锻炼、把准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

1.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党史教育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国共产党从最初仅拥有50余名党员发展到今天拥有8 9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斗争史和奋斗史。新时代大学生出生于世纪之交、成长于物质条件较为丰富的新世纪,对党的历史的学习掌握不很全面。因此,首先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的作用。将党的历史较为详细地写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作为大学生的先修课和必修课;其次要将党史教育作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党课教育的核心课。通过向入党积极分子讲授党史,使大学生对历史和人民选择共产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从内心深处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同,端正入党动机。再次要将大学生党史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组织大学生以赴革命老区实地学习、参观主题展览、观看纪录片、聆听专题讲座等社会实践形式,切实感受党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光辉历程。

2.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党性教育

刘少奇曾指出:“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4](P225)现阶段,部分大学生怀揣就业、考研等功利性思想要求入党;少数大学生入党前后判若两人,在老师和同学间扮演“双面人”;少数学生党员缺乏示范带头作用,旷课、作弊甚至违纪违法。因此,需要针对新时代大学生开展党性教育。一是教育范围“大”起来。打破只针对学生党员的范围界限,将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普遍性党性教育和面向大学生党员的重点性党性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范围内增强青年学生对党性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二是教学内容“新”起来。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大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和国际前沿问题,让学生们从内心产生对党的理论的真学、真懂、真信;三是教育形式“活”起来。探索教育方式由单向灌输型向情感渗透型的转变,通过慕课、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开展党性教育,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四是党员身份“亮”出来。立身为旗,行胜于言。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学习、科研、生活中对同龄人的带领和示范作用。

3.把准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方向

当前西方敌对势力试图利用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来“规制”世界,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处在个体化向社会化转型的大学生容易受外界思潮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政治方向不明确、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意识不够强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把准新时代大学生政治方向上下功夫,引导大学生提高政治站位,自觉做到“两个坚决维护”。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实地参观、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并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的核心地位,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优越性,深刻了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推进“四个伟大”的历史进程,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教育大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对党忠诚,在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三、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扎根人民和奉献国家的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号召大学生把自身理想同祖国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扎根国家,奉献国家。西部和基层的发展需要新鲜血液,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生力军,因此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还需要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意识。

1.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扎根人民的意识

新时代大学生扎根人民,就是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首先要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扎根西部的意识。我国西部经济水平与中部、东部还存在较大差距。2017年全国省市自治区GDP排名,最高和最低之间相差近70倍。中国的发展不能没有西部,而加快西部发展的关键在人。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以来,众多大学生志愿者扎根西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扎根西部的意识,应进一步通过政策倾斜、制度保障等措施手段,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使西部地区能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大学生。大学生也要树立扎根西部的意识,利用自己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参与西部地区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各领域建设。2018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时向新时代大学生发出了动员令,“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你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5]其次要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扎根基层的意识。2017年国家启动《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倡导大学生扎根基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已成为大学生的就业新风向。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扎根基层的意识,需要进一步将精神号召和政策奖励相结合,扶持大学生村官、驻村“第一书记”等项目,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环境,鼓励大学生选择到社区街道工作,推动专业化服务型社区建设;提供更多的创业优惠措施,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社会财务、积累工作经验。

2.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奉献国家的意识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个人价值只有寓于集体价值之中才能更好地得到体现。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对公民的首要要求,倡导每个社会公民首先要怀有爱国的情感。[6]新时代的大学生自我意识突出,集体意识比较模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索取、轻奉献、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等问题。问题的突破口在于加强对大学生奉献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看待奉献和索取、个人价值和国家价值的关系,使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到:参与国际科学竞赛,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是奉献;潜心科研攻关,在学术领域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是奉献;赴西部边疆扶贫支边,贡献青春力量是奉献;在祖国人民需要的各个不同的平凡岗位上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也是奉献。大学生奉献国家,就是从国家民族人民的需要出发,怀揣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远大理想,主动放下身段,走到人民群众当中,拜人民群众为师,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磨练意志、锻炼能力、增长才干,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3.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意识

当前大学生所处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具有新思想、拥有新技术的社会前沿群体,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要主动将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将自己的成才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将个人的人生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紧密结合,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知行合一、做实干家,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 立心铸魂兴伟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情系教育事业发展[N].人民日报,2018-09-10(1).

[3] 卢家楣,刘伟,等.中国当代大学生情感素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学报,2017,(49).

[4] 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5] 不辱时代使命 不负人民期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学子寄语[N].中国教育报,2018-05-04(1).

[6] 李德全,杨全海.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时代中国精神[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

责任编辑:代红凯


责任编辑:杨璐遥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考量。一是要涵养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丰富大学生对国家的认知、提升对国家的情感、提高爱国的能力;二是要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加强对大学生的党史教育和党性教育,把准政治方向;三是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的精神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意识。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