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革命精神系列专栏 | 延安精神 | 革命精神小故事 | 延安的马兰纸

延安的马兰纸

来源:延安大学 作者:刘佳丽 发布时间:2021-03-18 14:28:08

1937年1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从保安进入延安,从此延安成了中共中央所在地,成为革命的指挥中心。随着大批青年和知识分子奔赴延安,这里创办了30多所干部学校,创办了几十份报刊杂志,对纸张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陕甘宁边区原来没有造纸业,一切用纸都依赖进口。1937年4月,边区政府与一个手工造纸厂的工人李双全合办了一个小作坊,规模很小,只有6个人,一个捞纸池子,用绳头和破布作原料造纸,产量十分有限。到1938年5月,造纸厂扩建,建成振华造纸厂,尽管产量提升,可依旧无法满足边区的纸张需求。1939年9月,国民党再次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严禁各种重要物资进入边区,其中就包纸张和亚麻等物品,这使原本紧缺的纸张和造纸原料变得更为稀缺。

马兰草

为了冲破敌人的封锁,边区政府指派延安自然科学院化学教员华寿俊到振华造纸厂担任工务科长,曾在德国学习化工的留学生刘咸一担任振华造纸厂厂长。他们尝试用高粱秆、麦秸、蒲草等多种野生植物做实验,均以失败告终,只有用稻草、杨木实验造纸获得了成功,但由于边区稻草很少,杨木也不多,麻绳、破布等就更微不足道了,造纸原料成了大问题。值得庆幸的是,这位青年化学家华寿俊并没有放弃任何机会,最后在开荒生产运动中,无意中发现了马兰草。在老百姓看来,马兰草是无用的废物,而且是开荒运动的顽强的敌人,农民的锄头经常被密布的马兰草所困扰,比荆棘还要让人头疼,因此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扯倒驴”。华寿俊就是因为在开荒运动中吃了它的苦头,也因此获得了造纸原料发明的契机。他站在开遍蓝花的马兰草坡上默默地思索,发现这种植物根须发达,纤维丰富而且坚韧,从根到叶都是很长的纤维,断定它是顶好的纤维工业原料,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割了一捆,带回工厂做小型造纸试验。


1940年新中华报

    华寿俊和工人们先把草洗净、晒干,用耕牛拉着石磙碾碎,又将碎草放入石灰池内用石灰水浸泡一到二天,再放进大锅用慢火煮半天到一天,就变成了像麻似的纤维,再用清水洗净,放到碾槽里碾成细浆,把浆投入捞纸池中搅拌均匀,就可以捞出薄厚均匀的湿纸了,贴在墙上烘干,这样一张色黄、坚韧、粗糙的马兰纸就成型了。初步试验成功后,又用碱法处理,分散纤维,多次打浆、抄纸,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实验研究,证明马兰草是边区造纸的最好原料。马兰草一种多年生植物,收割一茬,下一年又长出来,多产于川地道旁,尤其是潮湿的地方,陕北荒原的沟壑里到处都是,造纸原料紧缺的问题迎刃而解。为了进一步改进马兰草造纸技术,华寿俊、刘咸一等专业人员不断探索创新,他们用钢丝帘代替竹帘、用火墙烘代替自然晾,大大改变了生产面貌。工人们在新的技术水平上掀起了生产高潮,从过去每月产麻纸四五百刀,现在每月产草纸二千刀,产量迅速增长。

一项重大的发明创造就这样诞生了,马兰草造纸,不仅缩短了生产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纸张产量和质量。一向被百姓视为废物的草,竟然变废为宝。到1942年,边区共建成造纸厂12个,基本上满足了边区出版书报和办公、学习用纸。

这种淡黄色的、粗糙的马兰纸,在战争环境下经济技术极端落后的陕甘宁边区,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方针政策,为边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为培养干部作出了巨大贡献。朱德在《游南泥湾》诗中写到:“农场牛羊肥,马兰草纸俏”;谢觉哉也题词:“马兰纸虽粗,印出马列篇;清凉万佛洞,印刷很安全”。马兰草纸为革命立了大功。


推荐阅读书目

[1]朱鸿召:《图说延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

[2]毛远耀:《会议在延安工作的片段》,中国学术出版社1983年版


延安时期毛泽东用的笔和马兰纸


 1941年八路军出版社用马兰纸印刷的通讯报告选集第一集


责任编辑:王涛立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谢觉哉也题词:“马兰纸虽粗,印出马列篇;清凉万佛洞,印刷很安全”。马兰草纸为革命立了大功。(执笔人:刘佳丽)三、推荐阅读书目[1]朱鸿召:《图说延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2]毛远耀:《会议在延安工作的片段》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