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阳 刘莹丨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析
互联网如今已深深地融入人类生活之中,不仅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在悄无声息中重塑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尤其在教育领域,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产生着实质性的深远影响。互联网的力量正逐步渗透至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从知识的传播方式到学习模式的革新,再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无一不体现出其强大的影响力和变革力。“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据2024年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较2022年12月新增网民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在我国庞大的网民群体中,20-29岁的青年占据了一席之地,其比例高达24.5%,无疑成为一个核心群体。这一年龄段的青年,特别是大学生们,早已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数字原住民”,对他们而言,网络不仅是获取信息的渠道,更是他们日常生活、学习、社交的原生态方式,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成长轨迹之中。
作为网络空间的主要力量,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世界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网络新媒体使用的科学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乎每一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更直接关系到国家思想阵地的稳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通过精心设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我们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同时,科学引导他们合理使用网络新媒体,将有效促进信息的健康传播,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与和谐,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确保教学内容既具有针对性又充满亲和力,这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和遵循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及他们独特的思想特点,为做到这一点,需要对大学生使用网络新媒体的情况进行详尽的了解和细致的分析,把握他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和内容,通过深入了解,可以更加精准地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生动活泼,充满吸引力,这不仅能让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需求,还能有效地占领网络空间的思想舆论阵地,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大学生对网络新媒体的依赖性程度较大。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新媒体能够以光、影、声、乐于一体的短视频对学生的视觉和情感产生强烈冲击,迎合大学生热情奔放、个性独特、追求新奇的心理特点而深受学生喜欢,一跃成为学生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学习社交的平台。通过这些新媒体平台,大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观看他人制作的视频,收获快乐,增加共感,产生共情;另一方面,也可以拍摄个性化的短视频,记录自己的生活,同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和体验。鉴于当前大学生对网络新媒体的高度依赖性,高校必须深刻把握大学生在新媒体使用上的特点和规律。为此,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作用,利用学生喜闻乐见且容易接受的新媒体平台,开展精准、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通过这一方式,旨在优化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习惯,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信息获取和鉴别能力,这不仅能帮助他们矫正不良的网络行为,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还能培养他们以更广阔的视野和宽厚的胸怀去观察世界、理解社会。
一是激发高校思政课的核心价值导向功能。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思政课教师应深入洞察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轨迹与思想脉搏,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和教学技术水平,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这一创新工具,推动思想政治课的革新与发展。以亲和力十足、深受学生喜爱的方式,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观的培育,确保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道德底线;引导大学生培养科学的判断力,使他们在网络世界中能够自动筛选和屏蔽那些错误、低俗、混淆视听、误导公众的有害信息,鼓励新时代大学生积极选择并传播正能量,成为网络新媒体平台上积极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如思政课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新媒体平台,迅速而精准地向学生推送和传播蕴含正能量的新闻和故事,使思政教育与时俱进,深入人心;积极激发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创作微视频的热情,鼓励学生捕捉并分享身边的正能量瞬间,让每一个微小的善举都能够在网络空间得到放大和传播;思政课教师化身为网络大V和网红,凭借其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强大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关注并积极参与讨论。
二是构建高校全人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高校应积极构建多方联动、共同协作的全员思政育人机制,汇聚各方力量,共同育人;建立多元化、立体化、协同性并存的全方位思政育人体系,确保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推行课内课外紧密结合、线上线下交互融合、理论实践相辅相成的全程思政育人模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教育体验。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党委宣传部、院团委、各系党团总支以及专业课程等多元育人主体的协同作用,推动多元主体之间的深度对话与协商,共同弥补不足,放大各自优势,实现联动创新,从而构建出一个大思政格局,确保全方位、多角度的协同育人,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例如,全面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与思想政治课的协同育人功能;发挥隐性教育资源的育人作用,与思政课的显性教育形成有效协同,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全高校校园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号、校园贴吧等网络平台的育人功能,以及网络线上教育资源和线下思政课堂教学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是筑牢高校网络育人平台基石。随着网络新媒体特别是短视频的迅速崛起和网民关注度的飙升,权威媒体和机构如人民日报、央视网、团中央等纷纷入驻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以扩大其影响力和传播主流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应当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学校应密切关注官方权威媒体,积极收集并筛选其推广的主流价值和正能量的短视频内容,通过对这些视频进行再加工、再编辑和再分类,学校网络平台可以精心策划并推出一系列专题栏目,以集中展示和传递正能量;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定期制作并发布独具校园文化特色的网络精品栏目,这些栏目应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以富有内涵和新颖独特的艺术传播形式呈现,从而吸引学生的关注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方式,学校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还能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同时,学校应深度利用网络平台,举办一系列富有意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如“我身边的英雄人物”微视频大赛,通过镜头传递正能量;又如“中国梦 我的梦”主题创作,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还有“小镜头 大变化”系列微视频大赛,让学生用镜头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变化,感受时代的脉搏。通过这些活动,学校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更让他们在创作短视频的过程中深入实践、感悟生活,从而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
四是引导大学生提升网络使用的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普遍怀揣着拓宽视野、汲取知识、增长见识的渴望,拥有强烈的进取心、正义感以及传递正能量的愿望。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应肩负起重要的引导职责,积极引导学生做好人生规划和学习时间管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习动力,合理安排时间,以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为了引导大学生科学运用网络多媒体手段高效获取信息、深化学习和积极传播正能量,高校将针对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实施精准监管,以确保学生能够在碎片化的业余时间里进行富有成效的学习或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具体而言,将鼓励学生每天在指定的网络学习平台进行打卡学习,并积累相应积分,这些积分将作为课程评价的一部分或用于兑换奖励;将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具有教育意义和创意的短视频,参与网络评比和展示,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引导和监管机制,旨在帮助大学生学会在网络新媒体使用中合理管理时间,并在信息查看上做出明智的选择,最终,期望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新媒体使用习惯,使其成为学习、交流和创新的有力工具,而非干扰和消耗精力的负担。
综上所述,我们致力于通过上述措施来强化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和优化新时代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使用习惯,力求避免网络使用的盲目性和过度娱乐化,以及信息接收和传播的非真实性,确保新媒体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力支撑和高效工具。在新媒体环境中,我们期望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在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以及完美人格的形成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通过这些努力,进一步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为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全面素质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宋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
基金: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南交通大学)2022年度重点课题(SWJTUKF22-03):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网络宣传策略研究;西安市2024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重点课题: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研究(24ZD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