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革命精神系列专栏 | 沂蒙精神 | 典型人物 | 王换于

王换于

发布时间:2021-04-21 20:51:40

抗日战争初期,在艰苦恶劣的对敌斗争中,沂南县东辛庄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前,为抗日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沂蒙根据地的抗日“堡垒村”,罗荣桓、徐向前、黎玉等经常到这里来,这一带一度成为山东抗战的指挥中心。村中有家“堡垒户”,带头人便是著名的“四大娘”之一的王换于。

image011

1888年,王换于出生于沂南县岸堤镇圈里村一户贫穷的王姓家里,直到出嫁也没有自己的名字。19岁嫁到马牧池乡东辛庄于家,她就被称为于王氏。抗战爆发后,于王氏因性格直爽、办事干练,思想比较先进,被当地党组织培养成了抗日积极分子。据说于王氏嫁到婆家时,于家用了两斗谷子。1938年于王氏入党时有个干部说,从王家嫁到于家,是用两斗谷子换的,就叫王换于吧。从此,这个普普通通的山东农村妇女的名字,和中国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王换于抚养革命后代。1939年6月,徐向前率八路军第一纵队领导机关到达王换于家后,便委托王换于在当地党组织的协助下办起战时部队机关托儿所,机关有27个孩子,外地又陆续送来一些,共有41个孩子。1943年后,王换于又抚养过45个革命后代。对于战时托儿所里的每一个孩子,王换于都用生命来呵护。从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的3年时间里,战时托儿所的40多名孩子均健康成长。而王换于自己的4个亲孙子、亲骨肉,3年中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

image013

王换于舍命保护革命文献。1940年夏天,全山东的工、农、青、妇、文各界代表,冲破敌人一层又一层的封锁,召开了全省各界代表联合会。大会选举成立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即省政府的前身),还成立了全省的各群众团体组织。会后出版了一本《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全书20多万字,是一份抗战时期少有的珍贵资料。书中收集了所有在会上作报告的领导人的讲话稿,登载了山东省的行政机关和群众团体所有领导成员名单。1941年冬大扫荡前夕,山东省参议会副参议长马保三把这本书郑重交给王换于。王换于深感责任重大,从此她把那本书当成了心肝宝贝,用一块印花棉布包好并收藏起来,等待着胜利的消息。1978年她把这本书交给了沂南县有关部门。这本书被征调到山东省档案馆,填补了省档案馆关于山东省第一次各界代表联合大会资料的一项空白。

王换于舍生忘死救护八路军伤员。在抗日战争艰苦的岁月中,王换于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并救治了一大批八路军伤员。每当附近有战斗结束,她便和儿媳张淑贞去收容掉队的干部战士,为他们化装,送他们归队。1941年11月的一天下午,一名八路军重伤员被送到王换于的家里。伤员叫毕铁华,是大众日报社的同志。1941年11月“留田突围”后,毕铁华被捕,经历严刑拷打的毕铁华始终不屈服,后来,敌人误认为毕铁华死了,就把他扔到野外,结果他又苏醒了过来。抱着一线生存的希望,强忍着疼痛爬到了北大山下并遇到了王洪山被送到了王换于家里。 在王换于的精心护理下,40多天后,毕铁华终于恢复了健康,重返了抗战前线。

image012

1947年,蔡畅在第一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国妇女作了王换于事迹的专题报告。王换于的名字从此名扬中外。1989年1月31日,101岁高龄的王换于去世了,走完了她伟大传奇的一生。1997年3月,沂南县妇联、沂南县民政局、马牧池乡人民政府在鲁中烈士陵园为“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立碑纪念。2003年春,当地党委政府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王换于大娘的百年老屋旧址,建起了2700多平方米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并为她塑造了铜像,馆名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题写。

image017

“沂蒙母亲”王换于在艰苦的抗战岁月中,热情为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创办战时托儿所、率全家拥军支前,表现出了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以及对党坚定不移的信念、艰苦奋斗的作风,从而展现了沂蒙人民为抵御外来侵略而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1947年,蔡畅在第一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国妇女作了王换于事迹的专题报告。王换于的名字从此名扬中外。1989年1月31日,101岁高龄的王换于去世了,走完了她伟大传奇的一生。1997年3月,沂南县妇联、沂南县民政局、马牧池乡人民政府在鲁中烈士陵园为“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立碑纪念。
育人号推荐